卢氏县城隍庙位于卢氏县城中华街路北,是目前豫西地区建筑规模较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2013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古建筑有很多具有社会管理功能,例如文庙主管教育、关帝庙主管商会、城隍庙主管公平与欺凌等。据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城隍庙里出生的,明朝刚一建立,明太祖就诏令天下州县修建城隍庙,“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也是委托城隍协助监督管理的意思。
卢氏城隍庙由山门、舞楼、献殿、正殿及东西廊房组成。据县志及碑碣记载,该庙始建于元末,明初重建,宣德年遭兵燹(xiǎn,战火焚毁破坏)。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重建。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再遭火灾,任太史率众重建。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改修两座门楼为琉璃瓦覆顶。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维修时,将山门、献殿、正殿的大脊更换为彩色琉璃构件并装大吻,献殿层面覆以绿色琉璃瓦,使其焕然一新。2018年,卢氏城隍庙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大规模修缮。
山门,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前后檐置斗拱,明代建筑。
两侧各有一座仿木结构的琉璃门楼,门楼两边又各设假门,浮雕九龙壁。
龙脊绿瓦与种种脊兽相映。据了解屋角的跑兽大多设置3-5个,因为在古代数字分为阴阳,奇数为阳、双数为阴。城隍庙与其它祭祀场所不同,他主管人间不平事,所以也用阳数。
山门内侧上方有《犀牛望月》图,尽管其一生克服“阻碍”负重前行,但仍追求光明,向往美好的明天,这就是画图传达给我们的精神状态。
东西厢房各十间(现已改建为文物陈列展厅);左右香积厨各两间;门前三间。
乐舞楼,2层3间,单檐歇山顶,檐下置斗拱,明代建筑。其布局与建筑格外精彩。为何要把戏楼作为建筑布局的重要部分呢?这是因为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事顺当,人们就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自然物产生了崇拜,为取媚于神,用载歌载舞的傩戏(nuó xì)竭尽所能地激情表演,向鬼神祈福。因此,戏楼一定要修在庙堂主殿的正对面,那样一演戏,祭祀的鬼神就直接看到了。投其所好,讨鬼神欢心,自然就会得到他们的庇护和保佑——多么质朴而美好的愿望啊!
低调高雅,建筑模式和装饰细节注重内涵。
秋末冬初,这个收获的季节,总能收获一份一份意外之喜。
夕阳透过花窗花格,斜斜地洒落一地金色的碎片,雕花栏杆被拉长的影子兀自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延续着中国古老建筑技艺的传奇。
献殿3间,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下置斗拱,建于1米多高的台基上,明代建筑。一般城隍都具有爵位,所以,城隍庙的建筑规格较高。
城隍庙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青砖绿色琉璃瓦,雕梁画栋,龙沟凤滴,古朴典雅,古色古香。
殿内八卦藻井最能体现建筑匠师者的精湛技艺。
庑殿顶建筑完整保留了明代梁架体系和木雕花饰。门窗花饰精雕细琢,精巧的做工让人叹为观止。
殿宇宏伟,飞檐耸脊,彩椽画栋、翠瓦朱檐,气势庄严。
时间的流逝丝毫冲不走它的韵味,反而堆积了它厚重的历史底蕴。
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悬山顶,檐下置斗拱,明代建筑,清代大修。
移步其间,碧瓦飞甍、雕梁画栋,领略穿越数百年的厚重与静美。
看到四季花木荣枯,才感觉这座庙宇是活的。
这些殿堂建筑主要由朱红、黛绿两种颜色构成,朱红色的柱子、门扇、窗,黛绿色的屋顶,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
城隍庙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它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的优点,既有南方建筑的细腻,又有北方建筑的庄重。庙内的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科学依据和原始模样。
城隍庙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卢氏人的记忆,同时也见证了卢氏的历史变迁。
摄影/编辑:张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