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从2015年起将每年11月18日至24日确定为“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2020年5月,WHO将“抗生素”名称改为“抗微生物药物”,将每年11月的第三周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今年又更名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WAAW)。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是一项全球性运动,旨在提高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和理解,减少耐药性感染的出现和扩散。与2022年一样,2023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的主题仍将是“共同防止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对人类、动物、植物和环境构成威胁,影响我们所有人。
1,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与抗生素或者抗菌药物的概念相比,抗微生物药物的范围更加广泛,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生长或繁殖的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人类、动物和植物感染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
抗细菌药物:名字带“-西林”、“-霉素”、“头孢-”、“-沙星”的药物,如阿莫西林、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克洛、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
抗病毒药物:名字带“-韦”的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奥司他韦等。
抗真菌药物:名字带“-康唑”、“-芬净”的药物,如酮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等。
抗寄生虫药:如阿苯达唑(驱虫药)、氯喹(抗疟药)等。
2,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
正常情况下,不同的抗微生物药物会对特定的病原菌起到抑制和杀灭的作用。但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是过度使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因某些作用机制,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药物对这种微生物的疗效降低或无效,也就是出现耐药性,导致在这些微生物感染的时候,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使用,增加了治疗的困难性。
3,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不宜随意使用。抗菌药物不等同于消炎药、感冒药、退烧药,很多人一旦出现流涕、发热等症状时,就立刻服用抗菌药物治疗,这其实是不正确的。我们最常见的感冒,绝大部分都是病毒感染,是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有的人一感冒就用抗菌药物,而且发现在用药一个星期左右症状确实减轻甚至感冒好了,以为是抗菌药物起了作用,其实感冒病毒主要靠人体自身免疫来清除,而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就算不用抗菌药,一个星期左右症状也会减轻或者消失。当我们怀疑自己细菌感染时,要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判断,只有明确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时才可以使用抗菌药物。
(2)不随便选择品种。同部位、不同种类的细菌感染,其治疗方式也会有所区别,不是某一种抗微生物药物就能治疗所有感染。例如支原体肺炎的患者,选择阿莫西林或头孢拉定来治疗就无法取得疗效,而应选择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类药物。这是因为每一种抗菌药物都有它的特点,所能抑制杀灭的细菌都有一定的范围和相对的优势,不针对性选择药物,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会诱导细菌耐药性产生。
(3)不能随意增减剂量。有部分患者感冒了头痛、鼻塞流涕,吃点感冒药缓解症状,但是吃了一天后感觉效果一般,就会想是不是多吃点就会好得快一些,原来吃一颗现在吃两颗。同时吃好几种感冒药导致肝脏衰竭的案例屡有报道。抗微生物药物跟其他药品一样,不能随意增减剂量,吃多了易导致不良反应,吃少了不能有效抑制或杀灭细菌,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4)不能症状好转就随意停药。抗感染治疗是有着用药疗程规定的。有的患者患病后,病情较重时就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就马上停药了。如果随便停药,残留的细菌可能“东山再起”导致病情复发,如此反复也增加细菌耐药性。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对于严重或者特殊感染,需遵医嘱用至足疗程,以免复发。因此,在用药期间,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吃够疗程方可停药。
4,为了有效遏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我们必须谨慎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1)通过专业医生开具处方、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微生物药物。(2)当医生告知不需要抗微生物药物时,不主动要求使用。(3)遵循医生开具的剂量使用,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剂量。(4)即使病情好转,也要遵循医生交代的用药疗程,坚持完成整个治疗。(5)不随意与他人分享或使用剩余的抗微生物药物。(6)平日做好手卫生,良好的手部卫生有助于限制感染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