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初探大单元整体教学——新庙小学开展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研讨活动

翟伟岩
阅读 85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落实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全面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当中。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探索。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认识,旗教研中心姜丽丽主任来校进行听课指导工作。活动中,姜主任对授课教师悉心指导,对老师们提出的困惑给出了精准宝贵的反馈意见,姜主任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通过案例帮助老师们解读教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校后续针对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开拓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正逢旗教研中心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培训会的召开,我校以此为契机,组织全体数学教师集中参加了“聚焦单元整体教学,落实课标核心素养”的线下培训活动。也为我校初步探索单元整体教学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本次活动围绕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开展,将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重构为三个课时,并由二年级的三位教师分别呈现三个连续课时的教学,开展深度评课1次,共同设计出了本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共同研课—课例展示—评课交流”三项内容开展活动,全体教师更新了理念,提高了认识,积累了实践大单元教学的经验,为进一步打造素养导向的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共同研课

  为了保证此次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教研处赵主任的带领下,召集了各学科小组的负责人,搜集资料,翻阅课标和教参,对比各版本的教材,具体任务分工到人,让所有数学教师能够参与进来,保证全员参与。

  同时,在活动开展的前期,我校旗数学名师工作坊的成员常永春老师也为我校所有数学教师开展了一次微讲座。吸收了先行者的智慧,向我们介绍了她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指导我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针对单元整体设计应该如何操作。

集体备课

  各小组负责人针对这一课时,进行了整个单元的单元梳理,以单元为结构形式,整合各版本的教材,结合学生学情和生活实际,对课标要求、核心素养、单元大概念、单元学习目标、单元知识点进行解读。角的初步认识”属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内容,课标的要求从“初步形成——增强——进一步形成”,呈现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将认识角的空间观念具体化:对角的组成部分、大小的认识,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角,根据角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或图形。

  为了了解孩子们心目中角的样子,我们对本年级四班的35名学生进行了前测。为了了解学生对角概念的认识,能否正确判断角,能否比较角的大小。从前测来看,孩子们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对角的认识处在非本质属性阶段,关注边的长短和图形整体面的大小。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比较角的大小,其本质是要理解角的概念,积累比较角的大小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我们确定了本单元的大概念为角的大小,因为角的大小体现了角的本质,“直角”是特殊大小的角,“锐角”和“钝角”是对一定大小范围内的角的定性描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教材做了微调,将认识角和画角作为一课时,将认识直角和认识锐角和钝角变成一课时,聚焦比什么和怎么比,将拼角作为一课时。

  三个连续课时分别由翟伟岩老师、尹帅老师、李英伟老师展示。

课例展示

  第一课时是翟伟岩老师执教《角的初步认识》。课上,翟老师巧妙利用三角形和五角星从平面图形中抽象出角,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中找到角的特征,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在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学会用直尺画角。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通过动手操作,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然后引导学生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翟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空间观念和抽象能力。

  第二课时是尹帅老师执教的《直角、钝角和锐角的认识》,尹老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中去找直角,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利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让学生对直角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直角的表象强化进一步对锐角或钝角的认识。尹老师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第三课时是李英伟老师执教的《用三角尺拼角》,李老师引导学生在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的基础上,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进一步强化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李老师在教学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

课后研讨

  课后,三位教师进行了课后反思,老师们积极进行了研讨,三节课的设计和教学都立足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根据学情进行创造性的结构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在设计时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视学生操作、表达等学习活动的经验积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位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生数学表达、概念形成和结论出示等方面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突出数学本质,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培养空间几何观念。

  学科教师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1.要让数学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要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空间,学会动口去表达现实世界,动脑去思考世界。

2.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倾听、质疑的习惯,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3.角的初步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用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可以在三角形上摸角,用纸折角、画角,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在实践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灌输给学生知识。

4.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就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解读能力,每节课的教学活动要以突出落实教学目标为中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作为引导者,要发现学生的困难点,适时的加以引导。

5.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贴近儿童的语言,要多样,还要明确指出哪里好,好在哪里,并进一步提出目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

  教研处赵主任谈到了对教师的要求:

1.教学设计和活动设计要求教师心中有数,设计的活动要层次清晰,目标明确,要根据的学生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要善于抓住课堂生成,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教师的活动指令下达要明确,问题的提出指向要精准,要有价值,要通俗易懂,切不可含糊不清,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精炼。

3.要注意课堂的节奏和效率,在课堂上的各环节要紧凑,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带动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究。

4.教师要根据单元主要问题,安排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活动来完成任务,从而解决主要问题。另外,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生活实际,还要揭示教学的重难点,要具有针对性,还要激发学生的动力。

  教研处王主任鼓励教师要保持阅读的动力和向上的力量,学科组要定期召开读书交流,每天要在阅读群里打卡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分享阅读的感受和心得,把读书的收获与自己的教学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要领悟不同的教育内涵。教师们还要研读课标,积极阅读教研室统一推荐的阅读书目,提升理论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最后我校张国刚校长指出:

1.教师要重视课堂小结。要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近因效应”,在课堂进行总结和概括,让课堂结构更加完整,让学生的认知更加完善,使课堂小结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2.要认真备课。要精心研读教材,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要注重反思,应该是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

3.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并提高课堂效果,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课堂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符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

  总之,我校数学组“大单元教学”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学习课标、教材、与教材核心观点相关的理论书籍和案例,开展教学尝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真正的能够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落地开花。

签发:张旭光

审核:张国刚 赵春玲 王凤娟

供稿、 图片:翟伟岩 张姝伟

阅读 85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