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当为民而下

。。。
创建于2023-11-22
阅读 30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

“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做好“四下基层”对于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破解工作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四解思维”,扎实做好“四下基层”。

声向下,讲好“乡言土语”。如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基层缺失,宛如“沙上建塔”,会造成基础不稳固、根基不扎实。为避免基层“断头路”和“三不管地带”的出现导致基层“失声”和“断联”,当将“声音向下”,用接地气的“乡言土语”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每一件民生小事,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在意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如何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群众通俗易懂的“家乡话”,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思考的问题。要把“围炉夜话”、闲谈交流、上门做客等接地气的宣讲方式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坚决杜绝“双手插兜”“鼻孔朝天”“拿腔拿调”等不良作风,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切身利益解读政策方针,多举实例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执行,真正让党的好政策换来群众的真实惠和高评分。

 脚向下,走进“田间地头”。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传家宝”,当“热火朝天”地使用好、贯彻实;要以“脚步向下”,在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的过程中挥洒汗水、苦干实干。调查研究要从矛盾集中、发展滞后、棘手、“难啃”的地方入手。要下田入地去听群众抱怨最多的是什么、期待最大的是什么、讨论最广的是什么,问一问他们的“锦囊妙计”和意见建议,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争取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对策。要从根本上转变“坐在办公室里绞尽脑汁、道听途说、闭门造车”的工作陋习,在经常性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中,让每一篇调研报告都有实打实的实例、数据做支撑,让每一项决策都有“泥土味”,都有“烟火气”。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调查研究的结论中挖掘出人民群众切身需求和急难愁盼的内容,在摸实情、查实况、明实事中形成有效举措;要将人民群众的反馈意见仔细学习、深刻领悟、精准提炼,将调查研究的“火热之势”转为人民群众的“暖心之举”。

 耳向下,倾听“怨言碎语”。“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越是难听的话越有可能反映最真实存在的问题。信访接待不能被动“坐等”,应主动“下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信访接待下基层展现了人民至上的情怀和体察民情的态度,做好信访接待工作能实现解民忧、润人心。信访接待要尤其关注“难啃的骨头”“烫手的山芋”“难解的死结”,要坚持到矛盾多的地方去,往矛盾“窝”里钻,避免只做容易解决、可以预测、能够掌握的“能力之内”的信访工作,而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做到真心实意排忧解难。要以信访接待查真事、干真事、改真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人民群众的“点头”认可中收获“金秋丰景”。

 心向下,解决“急难愁盼”。现场办公下基层要坚持“心向下”,将心放到基层去、放到群众中,在为民服务中厚植群众支持的土壤。敢于正视问题、敢于直面群众、敢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应是每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践行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要转变传统的办公思维,让办公设备“从简”、办公场地“前移”、办公环境“升温”,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真正让人民群众现场检验,变“看材料”为“看成效”,变“应付上级检查”为“接受群众打分”,让急事难事琐事“足不出户”地解决,让所思所想所盼“不走弯路”地实现,真正把心贴近群众、把工作做进心坎,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支持和拥护,有的放矢地增进民生福祉,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阅读 3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