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区猴场乡中心幼儿园

手足口病知识宣传

用户17692841
创建于2023-11-22
阅读 23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重症和死亡多数由EV-A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临床上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什么时候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每年的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9-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哪些人群容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6月龄以下婴儿因有胎传抗体的保护发病较少,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1-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低龄儿童发病后得重症、死亡的风险更高。

手足口病具体的临床表现是怎么样的呢?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或咽峡部出现散在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和臀部皮疹和/或咽峡部疱疹。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表现为细小沙粒状皮疹、单部位皮疹或无皮疹。少数病例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甚至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和/或循环功能障碍等,病情进展迅速,可致死亡。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呢?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    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    及接触被其污染的    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    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日常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勤洗手:进食前、如厕后、处理粪便及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

      勤清洁: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餐饮具、奶瓶、家具、玩具等;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

      多通风:居室要经常通风;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远病患: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接吻、拥抱等密切接触;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

      打疫苗:尽早及时接种EV71疫苗,减少EV71感染相关的重症和死亡,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的儿童,为了能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

患儿居家治疗或隔离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除做好日常预防措施外,还应做好以下几项:

      健康监护:家长及看护人要密切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发现孩子出现重症表现,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居家消毒:地面、家具表面、玩具等要每天清洁,每周用含氯消毒液消毒1-2次。被患儿粪便、疱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做好隔离:居家隔离治疗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在此期间内患儿要尽量避免外出,不与其他儿童接触。

患病后能出门吗?病好后多久能上学?

      患病后应在医院或者居家隔离治疗,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此期间    患儿尽量避免外出    ,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得过手足口病后还会再得吗?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患者会对感染过的肠道病毒血清型产生保护性抗体,因此,感染同一肠道病毒血清型而重复发病的几率较低。但因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相互之间无交叉保护,    因此同一儿童可能因感染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而多次发生手足口病。 

有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哪里可以接种疫苗?

      目前只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单价疫苗    ,针对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的疫苗尚在研发中。各地有资质的预防接种单位提供疫苗接种服务,建议具体咨询当地的预防接种门诊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审 周小菊

二审 王双燕

三审 赵艳红

阅读 23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