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所获,研有所得——高二物理组第十三周教研活动

余干一中何胜春
创建于2023-11-22
阅读 17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高二物理组第13周教研活动

主题:

1.余干一中学校文化学习

2.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3.集体备课:动量定理

主持: 刘程

主讲:吴卫斌

主评:  全体

主编: 何胜春

枫叶红,正气足,深秋阳光正温暖,在这充满收获的季节里余干一中高二物理组第十三周教研活动如期在行政楼教研活动室举行: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以下几项活动,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专题摘要》二、共同学习校园文化集锦三、期中考试分析四、集体备课《动量》
首先由尹组长带领大家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专题摘要》和校园文化集锦。

其次由何胜春对本次期中的成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谈到,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全年级平均分52分,总体成绩偏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全卷题目新颖,阅读量较大,学生普遍存在时间不足的问题,而且题目的计算量较大,特别是实验题考察题型新颖把普通物理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学习。得分率较低的两道题是第7.10题第12题和第14、15题,分别是力与运动相关电场知识的综合,微元法应用和实验题的分析方法,综合电场的类平抛运动的综合运用,今后将加强该部分知识的训练。

    教师教学情况分析:课堂上引导训练学生分析的时间还需要舍得增加;要把重点放在模型建立、物理情景的创设、物理过程分析这三个方面。在训练中注意归纳解题规律及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课后的教学辅导还应当适当加强,指导时候要多注意分析题目的立意、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能力。个别差生的谈话交流也应当抓紧落实;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总之,今后的教学工作还需我们进一步的做细、做实、做好,细节决定成败,不放弃细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训练、考试、评价学情分析等。

今后的教学建议

(1)夯实双基

一定要紧扣教材,以教材为依托,以考纲及考试说明为导向,狠抓基本知识的落实和基

本技能的掌握。

(2)重视对实验的教学

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从基础实验抓起,让学生将实验原理、仪器使用、现象观察、数据处理、结论分析,误差、精度等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实验原理,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迁移能力,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重视生活中物理模型与物理情景的挖掘、建立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中应当尽量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不应该只会做

物理题,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和分析能力

(4)加强审题能力和规范解题能力的培养

加强审题指导和训练: a.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b.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c.对干扰因素的排除。规范解题能力反映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和有序性。平常教学可通过范解、面批评分、下发详细解题的参考答案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最后进行了《动量定理》的集体备课:吴卫斌老师对本节课重点谈了以下几点,精讲

第一,认识到动量的概念是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要通过它在不同的物理规律中的表述,理解其物理意义。

第二,在理解动量时,-定要明确p=mv中的v是瞬时速度,从而说明动量是状态量,而且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还应明确其单位是kg·m/s。

第三,要明确动量变化量的意义,即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相互作用后的动量减去相互作用前的动量,是两个矢量之差。

第四,在对例题的分析中,应明确钢球与障碍物的碰撞虽然时间很短,但动量的变化量 仍是这一极短过程的末动量与初动量的矢量之差,也是矢量。处理-维问题时, 动量的变化量可以用两种方法得到。-是选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动量和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二是用作图法求解,应注意初、末动量要画在同一起点上,从初动量的箭头指向末动量的箭头的有向线段就是动量的变化量。

另外要注意动量与动能的区别。

阅读 17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