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晋剧

钟国
创建于2023-11-22
阅读 26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最近几年非常喜欢听晋剧。人上年纪往往爱追忆,这常常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儿时的我特爱晋剧,不仅爱看,还爱唱。

  记得小时候,本村或者是临村,都会在某一个时节搭台唱大戏,母亲就会带着我去看戏。杨庄、宽草坪、青杨口,乃至临界的阜平县各乡村,只要有戏的地方,就会有我们母子俩的身影。别的小孩跟着大人看戏,无非是借此看热闹、走亲戚、吃小吃,而我不是,我是真得爱看晋剧,爱听那个曲调,爱欣赏剧情的全过程。

         什么《打金枝》《梁山伯与祝英台》《走雪山》《金水桥》《算粮》《三娘教子》《明公断》《狸猫换太子》《窦娥冤》等,我都看过,甚至有的剧本的唱词,我都倒背如流。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二人对唱(男):“想贤妹,神思昏沉饮食废。”(女):“想梁兄,三餐茶饭无滋味”……《走雪山》曹福和曹玉莲对唱(男):“眼看看贼兵后边屡屡追,你不顾那性命顾甚衣。”(女):“扭回头来望官庄地,望不见我二老爹娘在哪里。”……《打金枝》劝宫唱段:“在宫院我领了万岁的旨意,上前去劝一劝驸马爱婿,劝驸马你休发少年的脾气,国母我爱女儿更爱女婿……。”等等,晋剧不但唱词哲理深刻、朗朗上口,而且旋律婉转流畅、激越粗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还记得那年我村四月十五过庙会唱村戏,请的是五台山晋剧团,都是二十多岁的男女青年,扮相好,行头也齐全漂亮,而且剧团带有一台突突乱响的发电机,能够展示出虽然原始低级,但确已能让孤陋寡闻的乡村农民瞠目结舌的“电打布景”,以及风雨雷电、雪花飞扬的声效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场《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天晚上,当戏台上的祝英台悲悲戚戚地撞死于梁山伯的墓碑,继而墓穴在烟雾中裂开,突然飞出两只翩翩起舞的彩蝶的时候,原本静悄悄的台下,积蓄已久的悲伤骤然化作一片压抑的抽泣,甚或大声的号啕。有人为剧中那对可爱的人的悲惨命运而哀痛,有人或许因为与剧中人有着同样的遭遇而肝肠寸断,连我一个不懂事的小孩都依偎在母亲怀里泣不成声……

  每逢假日,村里闲置下来的戏台便成了我和小伙伴们展示的舞台。我们会自己仿做唱戏的行头,用母亲用过的花花绿绿的布料,缝制成蟒袍玉带;用草帽、树枝和细钢丝等改制成朝廷戴的乌纱帽;用原有的鞋加塑料泡沫、布料、细绳子做成男主角穿得高靴子……我会穿上自认为神气十足的行头,迈出包拯六亲不认的步伐,扭动着威风凛凛的身姿,并煞有介事的甩着长袖,嘴里还不忘吼着包拯的唱腔:“陈世美就是你……”当我正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时,向前望去,台下的观众除了几个小伙伴,竟空无一人,然而,这并不能影响我表演的兴致,片刻的失落后,我便又沉浸在自己的晋剧中了,那时候,我总是在想,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唱晋剧。

  可惜,长大的我并没有登上那高高的、需仰视才见的戏台,而是移步走上了三尺讲台,用老一辈的话说,当教师还不如个唱戏的?心里总会有那么一点遗憾。现在,我猛然间顿悟,其实,三尺讲台上,我依然是个演员,只不过我的观众,是那些无限崇拜我的学生,是那些看我走路和听我说话的老师,既然生活赋予了我这样的角色,我就该努力把属于自己的戏唱好。

      是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阅读 26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