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以载道,艺以弘道,生旦净丑演绎不仅仅是戏曲故事,更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风骨正气。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欧伟颖名师工作室围绕市级课题《莆仙戏艺术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究》于2023年11月16日在城厢区常太东青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东青小学郑校长大力支持及学校老师们的热烈欢迎。欧伟颖工作室全体成员、常太片区全体美术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一: 扎根课堂 展莆仙戏之“美”
第一节由城厢区华亭山牌路西小学林萍老师执教《云肩——传统服饰之美》一课。林老师的课堂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美”。情境美:精美大方、情境交融的课件加上林老师甜美的笑容、充满亲和力的语言为孩子们营造了美的情境。探寻美:“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美的云彩在哪里吗?”在师生携手,共同寻美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原来最美的云彩不在天上,而在我们的肩膀上。在了解云肩起源、历史发展和作用的基础上,发现了云肩的造型美、颜色美、纹样美,云肩上的美好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创造美:云肩独特的设计、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把我们莆仙地方特色元素加入其中,在孩子们设计的云肩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节由城厢区灵川中心小学王桑桑老师执教《莆仙好戏——脸谱绘制》一课。在一阵阵锣鼓“叮咚呛”中,我们的莆仙好戏开场了,一张张各具特色的戏剧脸谱牢牢的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发现了脸谱的第一个秘密,原来脸谱上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在对比观察中探寻到了脸谱的谱式及特点,发现了我们美术三大法宝“点、线、面”在脸谱中的运用,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来欣赏脸谱的“美”。在师生共同探讨莆仙戏脸谱“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孩子们运用所学所长对脸谱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和绘制。瞧!这一张张独特且富有个性的脸谱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展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期待未来他们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第三节由城厢区南门中特小学陈英老师执教《戏帽之美》一课。从美味的戏麻捞——海蛎饼,到刘克庄的“大半多人在戏台”,我们的《戏帽之美》才正式登场。陈老师通过视频,带领学生跨越时间界限,回忆千年莆仙戏记忆,通过欣赏莆仙戏丰富多彩的盔头图片,重点从冠、盔交流戏帽艺术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造型、材质、色彩之美,体会匠人的精益求精。接着学生尝试用扭扭棒的卷、折等技法,交流制作花朵的窍门,再到2人合作,大胆运用综合材料制作具有莆仙戏曲人物个性特征的戏帽造型。最后师生一起戴上戏帽,穿越时空,让古戏今生。学生在40分钟的美术学习中汲取民族文化的养分,滋养民族审美意识,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提高综合艺术素养,达到传承与弘扬的目的。
活动二: 以教促研 品莆仙戏之“韵”
课虽尽韵犹在。精彩纷呈的课堂结束后,由领衔名师欧伟颖老师主持进行课堂教学互动点评,听课教师们在意犹未尽之余,纷纷对三节课的精彩之处做了充分的肯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有待商榷之处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欧伟颖名师也对送教教师的课堂教学做了深入的剖析与点评,并提出了深切的希望。最后,领衔名师鼓励大家通过不断的观摩、学习、研讨和实践,在以教促研中,品位莆仙戏的独特韵味,深入挖掘莆仙戏的美育价值,为提高自己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继续努力。
此次活动有“戏”有“美”更有“韵”,令山区的老师和孩子们受益匪浅,也收获到了很多别样的感动。莆仙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莆仙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需要我们从平常点点滴滴的实践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学习,为保护家乡传统文化、发扬传承莆仙戏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莆仙戏艺术沁润着拳拳童心,让戏曲之花开遍莆阳大地。
编辑:林吓妹
摄影:曾凌、陈英、
陈翁劼、王桑桑
审核:欧伟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