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小学语文林尤雄卓越教师工作室
十一月研修活动
研修是夏日里的一株新荷,我们愿做一片片静静的荷叶,碧叶抒怀,可以久闻花香,欣赏这“别样红”!研修是春日里的一树新柳,那娇嫩枝头吐出的每一缕鹅黄绿,都是研修人的美好期待。研修是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是爱,是暖,守望一季又一季的希望……
——题记
冬日伊始,时光晴暖。
2023年11月20-21日,海南省小学语文卓越教师林尤雄工作室在定安县第一小学开展十一月送教送训活动。
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和成员、教师有:
工作室主持人林尤雄主任
定安县研训中心王小娟教研员
林尤雄工作室所有成员以及定安县部分五、六年级语文老师
活动由工作室秘书、清华附中文昌学校王巧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定安县研训中心王小娟教研员为本次活动致辞,她对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此次活动将会为我们老师们创设了观摩学习、博采众长、研讨交流的互动机会。活动将以课促研,以课促思,让我们教师得以专业的成长。
【课例展示】
本次活动向我们呈现了三节教学课例,一节精品课。
工作室成员、文昌市文城中心小学吴娇芳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重点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特征来体会人物的形象,关注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在学习任务活动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工作室成员、定安县龙州中心小学胡书锐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指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五件事,并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和相关资料来感受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
工作室成员、万宁市东岭学校李丽娜老师执教的《四季之美》,立足文本,选取典型段落,体会景物描写当中的动态美,并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法的总结,从而突破重难点。本节课中李老师以任务为驱动,推进课堂活动,让学习真实发生。
除了观摩三节精彩课例,我们还观看了文昌研训中心赵娜老师的精品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单元解读】
工作室成员、定安县第四小学李丽巧老师以《亲近鲁迅,走进温暖的精神家园为主题》对六上第八单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解读。李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人物单元的育人路径
二、单元教材解读
三、“语文要素”的教学落点
四 、单元任务群设计
统编教材小学段主编陈先云指出:想要用好统编教材,就要从整体着眼,了解全套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内容安排的系统性、能力训练层次性和发展性,从而增强整体教学观,在教学中实现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成为用好统编教材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树立目标意识和整体意识,统筹安排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对单元教学过程做整体设计,做到“瞻前顾后,精准定标。
万宁市教研培训中心的邓爱香老师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入手,梳理了单元内部间的横向关联,并从阅读要素和表达训练要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还提出了以下四个建议:
一、落实初步体会的要求,不拔高;
二、借助朗读、想像画面,感受文章写法;
三、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的顺序;
四、关注课文插图。
【交流研讨】
课例展示后,工作室成员们积极参与了此次的研讨活动。
文昌市联东中学的黄女桂老师对李老师的这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走进文本,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从而感受四季的独特美。
万宁市大茂镇中心学校的黄丽萍老师指出了李老师这节课中的亮点: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万宁市第三小学的林春雅老师指出吴老师的设计从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学习”入手,以任务群去驱动整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非常的清晰。
定安县仙沟思源实验学校的卢云慧老师认为李老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很明确,课堂活动的开展也很清晰。
定安县岭口镇中心学校的陈有富老师指出吴老师的课堂做到了教学评一致性。
定安县第四小学的李丽巧老师表示尽管我们的授课老师都能围绕单元语文素养来设计教学活动,但课堂上没有真正做到落实。李老师认为课堂中要有读写的结合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文昌市教育研训中心的黄艳老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们老师在一个单元要素实施的过程当中,要适当地去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单元要素在课堂中真正落实。
定安县第二小学的吴雪芹老师认为,教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创作,我们老师在课堂中应该训练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文昌市第五小学的林淑美老师指出,一堂课的设定,孩子们的生长点在哪里,都是我们老师要思考的。
【点评总结】
活动最后,工作室主持人林尤雄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精彩点评与总结。
他对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亮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地解决策略。
主持人林老师强调:我们要立足新课标,全面研读统编教材,围绕单元导读,聚焦语文要素,整合课后习题、习作指导和交流平台,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科学设计任务,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次研修活动是对话、是交流、是共享,更是一种深度学习,独行不如众行,一个人走得快不如一群人走得远。有一种力量叫做结伴而行,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奔赴有质量、有深度的教学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