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人生的意义》有感
已近知天命之年,经历了无数的坎坷艰难,也经历过美好时刻,从生活的繁忙中渐渐解放出来,稍稍有了一点闲暇,此时比任何时候都想知道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怎么才能活的更好?怀着对人的生命真相的探寻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追求,2022年暑假我买了6本西方哲学丛书,探寻哲学家眼中的生命观。叔本华的《活出人生的意义》就是其中的一本。
精读一遍,又粗读一遍,现在合上书本思考,结合自身经历,我认为这本书为我解开或印证了一些思想:
一是幸福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
一个人自身是胜过其他一切财富、别人不能予夺的内在素质。人自身的幸福源自人自身的美好的素质,包括:高尚的品格、超群的智慧、良好的性情、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一个人自身有良好的性情,能带来直接的幸福;健康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为了金钱、晋升、学问、声誉,甚至情欲以及其他欢愉而牺牲自己的健康是人生最大的愚蠢。今年上半年,我就做了一次蠢人,有切身体会,深受其害,完全不值得。贫穷会使人产生痛苦,追求财富也会使人精神空虚而无聊。避开痛苦和无聊的手段是丰富的内在,即充实的精神生活。一个内在精神丰富的人,可以在一粒沙中看到一个世界,自得其乐,在困境中仍不失其乐,奋力向上。2022年春在疫情奋战期间,我在为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疫情而忧郁时,当我在一片荒芜的杂草中看到冒出的嫩绿的小草时,在光秃的树枝上开出粉红的梨花时,我顿时阴云消散,在心中升起了无穷的力量,不管前方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也要像小草、像梨花一样迎难而上,一路前行一路歌。作者为我们例举了精神充实的人的三种状态:一是精神充实的人浑身上下都流动着思维的血液,他们不断向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探索,把各种思想通过自己的脑力重新排列组合,以避开无聊的烦恼;二是精神充实的人会去营造没有痛苦和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争取过一种简洁、朴素、安静的生活;三是一个人思想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索取就越少,喜欢独处。相反,一个喜爱交际的人,越喜爱说明精神越不富足。
二是遵循自身个性,匹配个性寻求发展。
在生活中,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经常试图尝试着改变或纠正长辈、兄弟姐妹、丈夫和孩子的的一些观念和习惯,特别是对丈夫和孩子的努力,无数次的失败证明我的努力是徒劳的,相反我发现当我不去外求,而在自身上下功夫,改变自己时,我发现对他们的影响反而更好。这就说明想改变别人个性难上加难,只有顺着个性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就印证了叔本华对一个人自身的个性的一段论述:“在生活中,自身的个性恒久不变;应该充分利用个性,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即选择与个性相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必须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环境。”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再盲目,在选择谋生的手段,选择业余爱好,处理问题时就有了可以遵循的原则和方向。作者还指出保持身体健康、发挥自身个性,比全身心投入获得财富更重要。
三是生命因闲暇而灿烂
叔本华认为闲暇是生命的闪光点,幸福等同于闲暇,可以利用闲暇自由地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就是真正的幸福。我特别赞同这样的观点。于我自身的经验而言,每一次当工作把你的整个时间都填满,没有一点闲暇时间来做自己喜欢作的事情时,比如读书、运动等,时间长了,我就会觉得我变成了工作的机器,人生对于我来说就没有意义了。特别赞同对“忙“的解释:心亡为忙,衷莫大过于心死。对于我来说,工作不怕,累不怕,就是一定要给我一定的闲暇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四是着眼生活,正确对待幸福与痛苦
一直以来我对生活的态度,都是谨慎小心,从来不敢无限乐观的畅想,只求平稳度过。我也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太悲观了,是不是不给自己增添好的念头,这样的性格是不是不好。看了这本书,我与作者的思想不谋而合,于是这个疑虑就在我心中被打消了。下面作者的话可以印证我的做法:“所有快乐都有否定的特质,而人生拥有的痛苦都是绝对的。比如:健康的时候,不会意识到健康一事,而疼痛总能使我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那里;不要只着眼于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尽可能躲避数不胜数的灾祸上;衡量幸福的标准,不是曾经享受过欢娱和快感,而是痛苦的消逝。”
五是发掘自身本性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俗话说认识别人比较容易,认识自己却很难。作者认为认识自身有两种途径:一是凭经验知觉认识到自己属于千百万人类中的一个。这种方式只把握到现象。二是发掘自己的本性,能够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完全与真正的唯一性,并能从他人身上再度发现自己的影子。看了这段话,我倒是觉得当你在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时,可以通过对他人的感受反过来再了解自己的个性,也是一种很好的发掘自身本性的方法。很庆幸的是我发现了自己的影子,运用了这种方法,更好的认识了自己。
六是理解为什么天才都那么另类。
很久以前我就听过一则消息,记不得这位德图犹太科学家的名字了,他在被捕时还要求等他算完题再被带走。我当时就在想这些科学家疯了吗,危险都临头了,怎么还置身不顾呢?还有一些科学家或作家取得了不朽的成绩,个人生活却一踏糊涂,这都是我不太理解的。但叔本华有关天才这部分论述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叔本华认为人的思想能力分为智力能力和意欲能力两个方面。用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分为智力能力和生存能力(或者叫生活能力)。普通人的发展是智力与生活紧密联系,智力会牢牢地为生存需要或生活需要服务。而天才的智力与生活联系不紧密,智力会渐渐脱离生活,大部分或全部精力指向科学探索、艺术创作等方向。因此天才的成就不朽,生活却像不能自理的小孩子一样。在这本书中作者是这样叙述的:“天才的意欲(意欲即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存或生活需求)和智力结合的并不紧密,常常置身事外,为的是客观地对待世界的真相,所有的事物只是他们观察和思考的对象而己。如果智力挣脱了意欲的枷锁,这就不会为意欲服务,不再去执行自然赋予它的使命。例如,有些画家过于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忽略了周遭的世界,就连危险已经逼在眼前都没发觉,只自顾自地作画,最终使自己陷于灾难中。天才的智力则用在认识事物的客观本质上,常常可以揭示世界的真相,启迪世人,所以说天才的头脑并不属于他个人,而属于整个世界。正是因为这样的天赋异禀,其创造出来的东西大多不为世人所理解,而毫无用武之地,直到死后才能被承认,所以天才往往多灾多难。
开卷有益,让我们为了丰富自己而博览群书,独立思考,兼收并蓄,把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的思想中去,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把握当下,过一种简单、朴素、安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