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研活动是由郑丽萍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的《鸽巢问题》,本课是以神秘的魔术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设计上层次清晰,老师深入的把握了教材,合理的运用了教学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整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氛围融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是三本课堂的有效体现,学生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真正的体会到了学习是快乐的。
老师的课非常精彩,孩子们和工作室的成员们听得认真!
学员积极参与评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议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在交换中发展。
王姗姗老师指出:郑老师这节课中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教与学中经历了命题、验证、推理的应用过程。
1、采用列举法。把4支铅笔放到3个笔简,怎样摆放?学生的摆放、说理、到老师的演示初步感知了鸽巢原理。此处设计教师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2、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从6只鸽子飞进5个鸽笼到101鸽子飞进100个鸽巢等推理验证。教师关注了“鸽巢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鸽巢个数,化繁为简,此处确实有必要提领出来进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鸽子数比鸽笼多
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
3、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鸽子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鸽巢里,看每个鸽巢里能飞进多少鸽子,余下的鸽子不管放到哪个鸽巢里,总有一个鸽巢里比平均分得的鸽子数多1个。特别是对“某个鸽巢至少有鸽子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鸽巢原理”。
4、注重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鸽巢原理”来解释扑克魔术。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鸽巢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汤建腾老师指出,本课的导入环节非常生动,他很喜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老师把学生喜欢的扑克魔术––“心电感应”带到了课堂上,加上教师有声有色的表演,更是增添了魔术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一导入,既精准地展现了新的学习内容“鸽巢原理”现象,又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举两得,值得学习。
另外,他对本课也提出了一点困惑,从内容上讲,本课是引导学生证明三个笔筒放四支笔,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两支笔,还是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四只笔放三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两支笔呢?前者的落脚点是对结论的证明过程,而后者的落脚点是对现象的思考。我更希望是后者。虽然我还没有想好选择后者如何上,但我相信自己的直觉,并将不断思考。
危光明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亮点:
一、学生经历了数学证明的过程 。
根据教材给出的结论,郑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 ,直观摆铅笔 ,发现四支铅笔放进三个笔筒中一共有四种情况 ,在观察对比中发现每一种情况都一定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铅笔 。在教学假设法进行推理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除法算式来进行理解 ,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 ,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由形到数,又由数到式的一个变化过程,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螺旋上升的过程。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加深了学生对抽屉原理模型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二、有意思的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思想 。
老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将铅笔,笔筒,书本,抽屉 与鸽子 ,鸽巢 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帮助学生找到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 ,增强学生对模型思想的体验 ,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吴丽雅老师说郑老师这堂课生动活泼,条理清晰,通过变魔术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数学的魅力。郑老师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扎实有效,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先用枚举法,把所有的情况摆出来,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通过假设法反面论证,最后通过多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陈群柳老师提出数学广角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虽然小学阶段的鸽巢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建立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比较困难。郑老师《鸽巢问题》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她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枚举法,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鸽巢原理”,举例后学生初步感知理解规律。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再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类似问题,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郑老师这节课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幽默,具有亲和力。在课堂上,她幽默的语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新课开始老师从大多数学生熟悉的扑克牌,采用他们喜爱的魔术表演导入,来吸引学生眼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中,教师先从枚举法,假设等方法来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再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去探究并建立鸽巢原理的模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陈老师指出:《鸽巢问题》这节课,一要注重推理,二要注重建模。推理时,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法,即枚举法和假设法。在探究枚举法时,要注意情况的全面性,当所有的情况都出现且任何一种情况都符合时,我们才可以说结论是正确的。在探究假设法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平均分”,从而跟算式有效地衔接。算式出来后,依然要根据算式多进行说理,不能只停留在技法训练上。
本节课还要帮助学生建立鸽巢问题的结构模型,同时针对变式的鸽巢问题也能较好地进行对应。
教研室的吴长生主任非常重视这次活动,百忙之中前来听课,并给予了全面的点评。
吴主任指出本堂课老师把握住了教材的重难点,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以铅笔和笔筒为原型,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先把铅笔平均分,然后再把余下的铅笔再次尽量平均分,才能很快地找到至少数,也就是至少数等于“商加1”,从而为模型的构建打下基础。
其次,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扑克牌问题、鸽巢问题、书本问题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感受到鸽巢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鸽巢原理较为抽象,在教学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逐步理解。通过画图和动手操作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并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将思维过程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抓住两种方法的本质加以对比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也非常重视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从鸽巢原理到类似问题,都有意识引导学生将具体的问题和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联系起来,整个过程就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一个建模的过程,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
最后,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结束了这次活动,相信在名师的引领下,大家携手同行、博采众长,都会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
文字编辑:严娉婷
图片来源:王珊珊、陈佳玲
审核:吴长生、陈龙虎、侯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