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晶晶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师引领,展风采,促成长——暨陈龙虎、侯才福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

创建于2021-03-25 阅读166
  春日,阳光明媚,生机勃勃,伴随着春的脚步,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继学习了追求“三本课堂”讲座之后,我们于3月23日相聚在余江四小,开展了2021年的第二次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
第一环节:精彩展示

         本次教研活动是由郑丽萍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的《鸽巢问题》,本课是以神秘的魔术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设计上层次清晰,老师深入的把握了教材,合理的运用了教学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整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氛围融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是三本课堂的有效体现,学生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真正的体会到了学习是快乐的。

  老师的课非常精彩,孩子们和工作室的成员们听得认真!

第二环节:评课议课

  学员积极参与评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议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在交换中发展。

  王姗姗老师指出:郑老师这节课中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教与学中经历了命题、验证、推理的应用过程。

         1、采用列举法。把4支铅笔放到3个笔简,怎样摆放?学生的摆放、说理、到老师的演示初步感知了鸽巢原理。此处设计教师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2、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从6只鸽子飞进5个鸽笼到101鸽子飞进100个鸽巢等推理验证。教师关注了“鸽巢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鸽巢个数,化繁为简,此处确实有必要提领出来进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鸽子数比鸽笼多

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

         3、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鸽子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鸽巢里,看每个鸽巢里能飞进多少鸽子,余下的鸽子不管放到哪个鸽巢里,总有一个鸽巢里比平均分得的鸽子数多1个。特别是对“某个鸽巢至少有鸽子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鸽巢原理”。

        4、注重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鸽巢原理”来解释扑克魔术。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鸽巢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汤建腾老师指出,本课的导入环节非常生动,他很喜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老师把学生喜欢的扑克魔术––“心电感应”带到了课堂上,加上教师有声有色的表演,更是增添了魔术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一导入,既精准地展现了新的学习内容“鸽巢原理”现象,又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举两得,值得学习。

  另外,他对本课也提出了一点困惑,从内容上讲,本课是引导学生证明三个笔筒放四支笔,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两支笔,还是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四只笔放三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两支笔呢?前者的落脚点是对结论的证明过程,而后者的落脚点是对现象的思考。我更希望是后者。虽然我还没有想好选择后者如何上,但我相信自己的直觉,并将不断思考。

      丁琪老师提出对于抽屉问题,一直有个疑惑,学生用枚举法列完,怎样引导学生去提出这样的结论: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听完郑老师这节课才觉得原来让学生去寻找验证这句话的方法也可以是本节课的本质!对于平均分也是很难解释的一个问题,听完陈老师的解释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就可以每个笔筒只放一支,那么必然还有一支剩余,从而得到尽可能的平均分是最不利的情况,当最不利的情况都满足以后,这个结论自然而然就成立了,每次听课都收货满满!
       严莎莎老师说鸽巢问题,觉得是一堂很难讲明白的课。听了郑老师的课豁然开朗,听了师父们的评课,更是茅塞顿开,收获满满。第一,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课,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第二,当图画,算式都出来,可以使用数形结合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第三,课堂中要学会尊重学生,放低自己的姿态。第四,这节课可以把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对比,拓宽本节课的深度。第五,在总结全课时可以从三维目标谈谈收获,不仅仅是知识方面。

  危光明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亮点:

       一、学生经历了数学证明的过程 。

  根据教材给出的结论,郑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 ,直观摆铅笔 ,发现四支铅笔放进三个笔筒中一共有四种情况 ,在观察对比中发现每一种情况都一定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铅笔 。在教学假设法进行推理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除法算式来进行理解 ,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 ,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由形到数,又由数到式的一个变化过程,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螺旋上升的过程。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加深了学生对抽屉原理模型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二、有意思的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思想 。

  老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将铅笔,笔筒,书本,抽屉 与鸽子 ,鸽巢 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帮助学生找到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 ,增强学生对模型思想的体验 ,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吴丽雅老师说郑老师这堂课生动活泼,条理清晰,通过变魔术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数学的魅力。郑老师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扎实有效,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先用枚举法,把所有的情况摆出来,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通过假设法反面论证,最后通过多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陈佳玲老师提出《鸽巢问题》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记得陈老师的讲座中提到过,数学广角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不能只仅仅关注到数学知识,在郑老师上这堂课之前特意翻看了数学教学用书,其中提到本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无疑郑老师这堂课是成功的,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了能力的提升,为证明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郑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运用枚举法一一列出4种情况,都证明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在这一过程中郑老师还让学生进行了实物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接着她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有100支、1000支笔,你们也用枚举法吗?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这一问题指向明确,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假设法。紧接着郑老师出示例2,同时抛出一个问题“与之前的有联系吗?要讨论吗?”学生立马在脑中建立了“鸽巢问题”的模型,说出“书”相当于“鸽子”,“抽屉”相当于“巢”。最后在练习部分将“鸽巢问题”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整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过渡非常自然。值得我学习!

  陈群柳老师提出数学广角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虽然小学阶段的鸽巢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建立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比较困难。郑老师《鸽巢问题》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她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枚举法,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鸽巢原理”,举例后学生初步感知理解规律。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再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类似问题,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郑老师这节课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幽默,具有亲和力。在课堂上,她幽默的语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新课开始老师从大多数学生熟悉的扑克牌,采用他们喜爱的魔术表演导入,来吸引学生眼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中,教师先从枚举法,假设等方法来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再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去探究并建立鸽巢原理的模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环节:名师指导

  陈老师指出:《鸽巢问题》这节课,一要注重推理,二要注重建模。推理时,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法,即枚举法和假设法。在探究枚举法时,要注意情况的全面性,当所有的情况都出现且任何一种情况都符合时,我们才可以说结论是正确的。在探究假设法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平均分”,从而跟算式有效地衔接。算式出来后,依然要根据算式多进行说理,不能只停留在技法训练上。

        本节课还要帮助学生建立鸽巢问题的结构模型,同时针对变式的鸽巢问题也能较好地进行对应。

第四环节:导师引领

  教研室的吴长生主任非常重视这次活动,百忙之中前来听课,并给予了全面的点评。

        吴主任指出本堂课老师把握住了教材的重难点,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以铅笔和笔筒为原型,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先把铅笔平均分,然后再把余下的铅笔再次尽量平均分,才能很快地找到至少数,也就是至少数等于“商加1”,从而为模型的构建打下基础。

        其次,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扑克牌问题、鸽巢问题、书本问题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感受到鸽巢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鸽巢原理较为抽象,在教学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逐步理解。通过画图和动手操作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并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将思维过程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抓住两种方法的本质加以对比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也非常重视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从鸽巢原理到类似问题,都有意识引导学生将具体的问题和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联系起来,整个过程就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是一个建模的过程,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

  最后,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结束了这次活动,相信在名师的引领下,大家携手同行、博采众长,都会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

文字编辑:严娉婷

图片来源:王珊珊、陈佳玲

审核:吴长生、陈龙虎、侯才福

阅读 16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