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自弥,笃行不怠——雏鹰三组第七期学习简报

盼盼
创建于2023-11-21
阅读 83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向浩老师的带领下,雏鹰三组的学员继续将“每日一课”落到实处,本期继续围绕武志红老师的课程——《成为你自己》展开学习,以“投入”为主线,关注自我的建立和丰富,链接自我、他人和世界,学员们在重塑和提升认知的同时,也逐渐丰盈了内心世界。


    学员心得展示

      今天这堂课,武老师提出了“投入”是一切幸福和快乐的必须,幸福和快乐只有当作为附属品的时候,而不是作为目的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这让我想到了罗翔老师的观点:如果把幸福和快乐当做目的,你的幸福和快乐,只会像竹篮中的水,瞬间就漏了,因为它没有终点,没有上限,最终带给你的,只能是虚无。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路途中无心发现的风景往往更让人惊喜,当人带着目的投入在行走的过程,一切偶遇的风景就像是突然跳进心流的一道闪电,它是附属的成果,也是投入的成果。而附属的风景往往带来新的灵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倡导在行动中学习——行动,往往带来新的体验和方法论。

       而在教育中,面对心高气盛的初中孩子,我们很难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学问的规律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是如此地需要劣构问题,让孩子们在复杂而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地发现自以为掌握了的真理并不适用,现实生活要求他们,对学习多花一点时间,多一点投入,才能走出“婴儿的世界”,脱离婴儿般的自信和傲慢。

      今天的课还让我想到了几天前看到的关于拖延症本质分析的一段话,语出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你想拖延的原因,是因为你担心在写的时候真的是写不出来,而写不出来的原因是你不够熟悉,因为你需要了解,所以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去散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要表达什么,逐步在脑海里建立链接,在这个过程中,脑子里的神经元就能够warm up,你的感觉就从不熟悉变为熟悉了。”这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投入可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我们要允许大脑慢慢激活,帮我们克服拖延,渐入佳境。

       而这也对应了心理学上的契可尼效应:“人对于未完成的东西,会有非常强的执念。”当投入发生了,行动力也就产生了,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一件事情,还是和人的关系,想必都是如此。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活在当下,立刻去做那些能够warm up神经元的准备,逐步拆解并关注手头上的事情,让思维领先于行动,为投入搭建阶梯。

                          ——谢岫钿

      武老师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有些晦涩,或许是我的人生阅历不够无法体会诗人鲁米那种万事万物即为我向镜子中所投射的镜像。仅仅只是理解这个概念,让我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就像武老师所说,我们都是群居动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周围的一切,同时也在被周围的一切所影响,而当影响产生时,我们才能感知到自身的存在。这又让我想到了上两节课的内容:“投入”。我们怎样才能够投入,并不是我们理解了很多的道理,学会了很多的知识就能做到的,我们应当忘记这些,像从来没有接触他们一样,全身心的去体验、去感受,就像鲁米另一首诗:一切都是灵魂,并会盛开。

                          ——苏锦锦

       很喜欢今天的隐喻,投入的人好像和好妈妈相处的感觉,也就是安定、有归属感、充分被信任和支持。当我不投入,产生离家出走感觉时,实际上是在叛离当下境遇,当下不好的坏境遇。

    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课堂,回顾过去的几年课堂,我称不上是个好老师,并不拥有一个好课堂,因为我的学生/孩子经常离家出走,走神、犯困特别多,他们在寻找一个更好的课堂和妈妈。我们彼此都没有投入,也没有产生链接,爱也就无从发生,幸福感也无处发生。我要先让他们被看见、链接和呼应,让他们有投入的能力。

       如何做到又投入又放松,当不以价值高低、大小、巨细去论和评价的话,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会有巨大的成就感,而核心点便在于投入,这种投入便是轻松的。管理班级时,充分的放权和高度的自由,可以孩子能从一个细节中体会到高度的个体价值,充分投入,展示自己。从而产生幸福和爱。而作为语文教师,又对做中学、问题驱动、任务驱动有了更深的理解。机械知识,僵尸老师,希望自己可以革新理念,创新实践。

                              ——余漪

     人的问题很多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病因。无法投入的人一生都在逃避,逃避失败,逃避批评,逃避一段可能变糟的关系。一段糟糕的关系可能会变成纠缠一生的黑色诅咒,挥之不去。

    王小庆老师在《评课到底评什么》里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课堂关系学。大意是说课堂内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为了关系的建构。今天的学习告诉我,好的关系不仅造就好的课堂生态,甚至影响学生一生,反之亦然。

      对成年人而言,打破魔咒的唯一方式就是尝试,因为只有当你投入的时候,幸福和快乐才会降临,只有体验过这种投入的快乐,才能建立打破藩篱的勇气。当我读一本书,我并不想我能否获得多少,多久能把它读完,我只是读而已——投入自然而然会降临。凡事,做,就好,安驻此刻,内心轻盈。

                      ——曹志伟

      人是处在镜子与镜像关系中的人,是生活在人群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遵循武老师的观点,孤立在一定意义上即意味着失去依存与参照,陷入意义迷失的空洞,因此我们需要在与他者呼应、看见、链接的过程中,找到自我的存在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那么普遍地渴求共鸣与被需要。共鸣让我们感到安全和喜悦,自我的存在因为他者的应和得到强化证实。被需要提供存在的充实感和价值感,当我的存在能够滋养灌溉另一个存在,能够向外产生切实的作用、产生深度的联结,自我的存在无疑在走向立体、走向丰盈。关系是一门必修课,因为我们都需要在关系中映照自我、建构自我、成长自我。

                                ——彭沐涵

    每周一研

     十一月,雏鹰三组开启新的学习征程,围绕“评价”开展文献研读。

11月12日晚18:00-20:00,向老师邀请石耀华教授开设线上讲座,题目为“探寻整本书阅读、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化学习的‘公约数’——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雏鹰三组学员参与学习。

     11月19日晚20:00-22:00,雏鹰三组召开了第七期线上研读会议,在会议上,向老师带领十位学员《表现性评价质量框架的构建与运用》开展论文研读。每位学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分别对论文的结构框架、摘要导语、板块内容、图表示例进行心得分享。

曹志伟老师正在分享

梁月琴老师正在分享

苏锦锦老师正在分享

谢岫钿老师正在分享

何文兵老师正在分享

彭沐涵老师正在分享

舒凡老师正在分享

    每课一磨

    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雏鹰三组的梁月琴、苏锦锦老师在向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在课堂上稳扎稳打,在专业上精益求精。

    梁月琴老师课例指导

     11月8日晚上20:00-21:30,向老师对梁月琴老师执教的《猎人海力布》开展线上指导,期间,向老师针对课时录像,就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师语言、活动设计等方面做了细致点评并肯定了梁月琴老师在学情把握,课堂组织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提出了宝贵建议,希望老师继续深耕课堂,扎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不断地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

苏锦锦老师课例指导

    11月19日晚19:00-20:00,向浩老师对苏锦锦老师执教的《那一定会很好》开展线上指导,期间,向老师针对课时录像,就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活动设计等方面做细致点评并提出宝贵建议。

     行远自弥,笃行不怠。在向浩老师的带领下,三组学员在漫漫教学路上,向下扎根,不断沉淀,精心思考;向上生长,努力探索,开阔视野。学以共进,研以致远。期待下次的研修盛宴!

            图文:曹志伟

            编辑:梁月琴

            校对:邵宇奇

阅读 83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