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

向世界介绍我的家乡之“走进赣县客家文化城”

—赣州市章江路小学西校区六(3)班项目式学习

一小秋
创建于2023-11-20
阅读 98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以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为契机,11月12日,赣州市章江路小学西校区六(3)班客家文化探究小组的同学们来到了赣县客家文化城开展项目式学习,深入了解赣州客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理解和认识了客家文化的优秀元素。

探究小组成员

    管希灿、刘加瑞、郑弘宇、曾利炜、刘芷余、王鹤静、陈雅慧、揭润欣、林钰涛、邱实、杨一阳

指导老师:陈英

活动前期,探究小组的同学们团队分工、收集资料、制定清单。

赣县客家文化城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客家文化城博览区总占地103亩,主要有客家宗祠、杨公祠、客家围屋、艺术长廊、陈展馆、围龙屋、方围和客家文化街等客家文化景观设施,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重要场所、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主会场、中国客属第三届恳亲联谊大会主会场、第三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祭祖典礼地点;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是一座客家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

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赣县客家文化城我们来啦!

00:15
00:14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到赣南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赣闽粤毗邻三角地带历史族群的文化基因库,是客家民系迁移历史的见证。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00:23

五次迁移说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的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赣闽粤三角区,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至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这部分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同学们认真听讲、做笔记)

客家艺术文化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客家山歌和采茶戏是客家文化(赣南)表演艺术的精华。赣南是客家山歌的最早传唱地。赣南客家山歌不但继承了传统诗歌的赋、比、兴,而且在人民大众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扑鼻的泥土芳香。采茶戏是赣南土生土长的剧种。相传起源于安远九龙山的茶歌,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00:17

    (刘芷余、陈雅慧、王鹤静为大家表演了客家山歌和采茶戏)

方言文化

中国方言有7种:北方方言(官话)、楚方言、湘、赣、闽南方言、广东白话、客家方言等。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了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

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地方习称:"三南"),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的南部,大致恰好分布在江西地端嵌入粤东北的那部分版图。此外,在石城、瑞金、会昌三分布有少量的小土楼和零星围屋;于都、宁都、兴国三县交界处则多行村围。

围屋以龙南市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屋式围屋,近圆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以上各县围屋,估计总数在600座以上。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围屋是以防卫性为主要特征的民居,如何使围屋易守难攻。如厚实的围屋墙体,大多外包砌砖石,内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墙砌至顶层楼时,便收分成环形的"内走马",以便作战时防御用,就此便体现了两方面的构造艺术:一方面即保证了易受攻击部分墙体的坚厚度,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击而显得过厚的墙体,做成了一圈"内走马",另一方面则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争取到了实用的防卫空间。

龙南关西围

饮食文化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特点是麻麻达达、糊糊借借、咸咸辣辣。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来时招待贵客用酒酿蛋、擂茶;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作个在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地方风味小吃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子等。特色食品则有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四星望月)

(客家酿豆腐)

(晒香肠板鸭)

(炒黄元米果)

民俗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姐"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施行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谣等。

(九狮拜像)

(龙舟比赛)

赣南是客家诞生地和大本营之一,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生活在这里的客家人总数超过800万。赣南的客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目前,赣州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2项,在客家文化领域影响极大。    

2013年1月6日,文化部正式发文,同意在江西赣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在赣州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于增强赣南客家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传承力,推动地域文化传承繁荣,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023年11月,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在龙南市体育中心盛大开启,来自全球各地的近7000余名客属社(侨)团及客属人士代表、知名企业家在赣州共襄盛举。客家人素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勇立潮头敢为先”的进取精神。在拓荒开埠、扎根赣南的历程中,客家人团结互助、勤奋拼搏。我们赣南的青少年作为新一代客家人,更要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继续书写好“天下客家一家亲”的时代篇章。

(第 32 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文化艺术节现场)

(第 32 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入城仪式)

(第 32 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祭祖典礼)

探究小组成员手抄报和作文展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阅读 98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