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教学智慧之芳华

绘集体听研之美篇

泥巴
创建于2023-11-20
阅读 88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改浪潮全面袭来之际,关于理想课堂的研究和学习成为一线教师最关注的话题。2023年11月16日,静宁县第二中学历史组教师齐聚一堂,带着各自的见解和疑问,继续开展“静宁二中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暨公开示范课”系列教研活动。学校领导及校评课组也参与了听评课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历史学科由高一年级陈丽娜老师带来《时机与危机——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探究课

       活动开始,陈丽娜老师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为例,突出史料教学,以新课标为教学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整个课程设计围绕知识的同时,紧扣学科素养,并且结合学生学法指导,利于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整合。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堂课条理清晰,生动活泼,充分落实了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

      课后,历史学科组就本课的历史教学进行了激烈深入的讨论,并结合本课的实践,各自提出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困惑。

    《第12课 时机与危机——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立德树人是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本节课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和新高考评价体系,进行教学设计,将学生带回时代现场,感受中华民族的血性与抗争精神。

采取从论文、视频中查找相应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方式,贯穿细节历史,体悟民族的抗争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基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抗战史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依据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当下学术成果,笔者将本课课堂立意确立为追寻真实的历史,用事实说话,让历史发声。

二、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三、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以“明朝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维护”为主线,讲述明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王朝是如何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上承封建社会即将终结,下启近代史的来临。教材中共三个子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以及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在授课时,我将从明“制度之变”、“边疆之变”、和“政权之变”三方面展开。

       从核心素养角度而言,本课需要结合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结合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15)班全体学生,该班共48名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有初步了解,但对其缺乏深度与广度的理解与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史料分析和问题的深人探究。高一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受自身兴趣影响,学习上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与被动性,且学习历史的思维与素养欠缺,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地图、文字等材料,设计思考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和宦官专权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理解郑和下西洋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和远航终止的原因(唯物史观)。

      2.运用史料阅读、学习聚焦、问题探究、学思之窗、图片信息等各种资料,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形成对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史料实证)。

      3.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如内阁、郑和下西洋、明朝的边疆问题和中外关系等相关史实等准确把握,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

     4.运用图片、地图等多种资料,让学生理解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对明朝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明朝内阁制的发展以及明清易代的史实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时空观念)。

     5.通过对明朝面临的倭寇侵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南部沿海及其台湾的殖民活动的学习,塑造学生注目全球、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观念;通过明清易代及中国明清时期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二)教学难点

      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六、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本课以“时机”与“危机”为着眼点,从“专制时代的明朝”与“海洋时代的明朝”分别讲述明朝的制度建设、疆域治理与对外反应的“迟滞”。意图通过纵向、横向对比,突出明朝特殊的时代背景。


                                王发州老师

优点:

1.注重生成问题的解决,选取经典高考题,处理过程妥当。纠错—回归教材—强化—变式训练,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2.深度解读教材。设置“海洋时代的明朝”,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海防意识、海权意识。

建议:

1.能否让个别做对的同学先做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可能也会带给我们惊喜。

2.对于海禁政策的影响,可做进一步具体化的探讨。

                               张蕾老师

      上课伊始对单元标题进行清晰的解读和深入的剖析,这在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全局性的指引作用。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好,值得我借鉴。再者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应该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授明朝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引入两道高考题,教师积极地提问学生,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高考题,这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得到很好地运用。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将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这个知识点讲解透彻,本课的重难点也得到突破。另外我觉得笔记承载着重要的课堂学习信息,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给他们强调一下记笔记的重要性,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李艳飞老师

优点:

1.老师通过解读单元标题和课标找出《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的教学立意:时机与危机,然后将本课内容进行了整合。一、专制时代的明朝;制度建设与边疆治理;二、海洋时代的明朝:郑和远航与海禁政策。

2.整个教学设计以学术观点为统领。重点突出政治制度建设:废丞相,设内阁,重用宦官的部分,对点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海洋时代的明朝──郑和远航与海禁政策。运用学术观点,突出中国落后的因素之一,皇帝在观念上还是重视内陆边疆问题,而忽视了制海权的重视。整堂课有高度,有深度,是一堂精彩的值得我学习的探究课。

建议:

1.作为公开课,板书可以简单,但是力求完整,会更好。

2.两道对点训练的题目都是高考题,对于高一的的学生来说,是否可以换成稍微简单点的题目,这样更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推进,解决整个课堂前松后紧的问题。

                              王丽娟老师

优点:

1、重新整合课本内容,更便于学生学科逻辑的培养和知识的生成;

2、大量引用补充史料,体现了论从史出的核心素养;

3、中西同时期对比,引发学生深思,同时点题“危机”。

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注意口误,如“唐朝的三公九卿制”。

2、时间上明显前松后紧,第二部分的板书不够完整。

3、高一学生使用高考真题是否过早过难?

                             王婷婷老师

优点:

1.对课本高度整合,以时机和危机贯穿本课,符合现在大概念教学理念。

2.选取试题经典。

需要再磨合的地方:

1.板书设计不完整。

2.对同一个问题,提问人数不宜过多,不要超过10个可能会更好。

                              党蓓蓓老师

优点:

1.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并完整展示;

2.知识点之间过渡衔接自然;

3.史料引用考究新颖;

东西方横向对比,开阔视野。

建议:

1.备课时更应考虑高一学生学情;

2.海禁政策未详细解说;

3.课堂明显前松后紧;

4.学生回答问题建议叫一列即可,不宜过多。

                           张兵瑞老师

优点:

1.以“时机与危机”为题,加深印象;

2.对重难点、高频考点的处理得当;

3.材料来源广泛,形式多样;

4.最后一部分“世界变局下的明朝——时机与危机”呼应主题。

建议:

1.将“边疆治理”这一部分可作为预设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

2.重视学生笔记的记录,如“内阁与宰相的对比”、“内阁权力变化”、“中西对比时空轴”等内容可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写笔记。

                       

00:13

              编辑:陈丽娜

              监制:何任天

              审核:任喜红

阅读 88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