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门美的语言。语言的最终目的都是交流的输出,没有输出一切努力都是无用功。所以如果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扼杀了这门语言的美,舍弃了这门语言的本身价值。
作为教师,应当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术精神,而为了更好的达到预期目标,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精进自我,不断学习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
2023年5月8日,英语组针对优化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学习。
本次教研会由组长进行讲解,组员进行探讨的方式学习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和驱动式教学方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组内成员认真学习了当前我校40分钟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10+30”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0分钟进行“合作探究、展现拔高、串插巩固、达标测评”。
二、“10+25+5”模式。即前10分钟用来预习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出疑点、发现问题;中间25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准备好的新课教学设计,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后5分钟,通过测评让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
三、“30+10”模式。即前段30分钟,让学生充分展示上节课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学生通过追问质疑,提升学习目标,拓展出更多的相关内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后段10分钟,教师要围绕导学案(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领着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
最后组长总结道: “每个人都应该将方法与自身情况结合起来,认真的去实践、磨合、调整,最后将其内化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理论支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