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提示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儿童是易感人群,可能面临流感、肺炎支原体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感染的风险,提醒大家注意防寒保暖,做好自我保健,预防呼吸道等传染病发生和慢性疾病复发。
【支原体肺炎】
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起病缓慢,通常在感染后 1-3 周开始出现症状,症状较轻时可表现为疲乏无力、周身酸痛,重时有发热、持续干咳嗽、胸痛,少数会伴发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支原体肺炎易在人群密集环境中发生,可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到呼吸内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查明原因,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预防】
1.增强体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2.定期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3.平日饮食应营养均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4.保持身心愉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家中有咳嗽、咳痰者时,应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有咳嗽,咳痰可疑患者,必要时可用纸巾遮挡口鼻或佩戴口罩,做好防护,避免吸入患者口鼻排出的飞沫。
【流行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 3 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主要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预防】
1.要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2.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 C;
4.注射流感疫苗;
5.注意通风,居家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小时;
6.尽量避免学生出入公共场所;
7.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水痘】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和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疯疹、痴疹为特征,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染。
【预防】
1.注意空气流通;
2.重点在于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疹退为止;
3.注射水痘疫苗。
【手足口】
患者有轻微的发烧,口腔内部出现水泡,有时会伴有疼痛感形成口腔的浅表溃疡。病后 1-2 天,患者的手脚上会出现水泡(多见于手指、手背和脚背的皮肤表面),但不痒不痛。
【预防】
1.增强体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2.定期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3.平日饮食应营养均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4.保持身心愉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家中有咳嗽、咳痰者时,应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有咳嗽,咳痰可疑患者,必要时可用纸巾遮挡口鼻或佩戴口罩,做好防护,避免吸入患者口鼻排出的飞沫。
【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膜充血、口腔粘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一般隔离至患者出疹后 5 天,合并肺炎者要延长至 10 天;
2.增强免疫力,可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麻疹疫苗;
3.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
【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发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者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开口和咀嚼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腮腺肿大可持续 5 日左右,以后可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 7-12 日。
【预防】
1.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
2.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
3.流行季节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寒冷季节呈现高发诺如病毒既能在冷冻条件下生存,又能耐受 60C以内的较高温度,因此具有发病急、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其中 5 岁以下的儿童和老人发病率较高,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恶心、腹痛等,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
【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处理加工食物前需认真洗手,并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
2.注意饮食卫生,所有食物( 特别是贝壳类海产品) 应彻底煮熟食用;
3.每天早、晚注意观察孩子有无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如发现有以上情况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预防传染病,从我做起
——造化中心校幼儿园托班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