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权力,同时也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沙水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沙子有它特有的魅力,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天气渐热,沙与水结合又会发生什么精彩的故事呢?
在与孩子的一次谈话中了解孩子想玩的游戏内容时,孩子们有的说做蛋糕,有的说挖宝藏,有的说挖坑,有的说过家家,有的说挖河道……经过投票发现想玩挖河道的孩子人数最多,那么“为什么想到挖河道呢?”几个孩子说,在假期里爸爸妈妈会带他们去沙滩边玩耍,在那里他们就准备好小桶、铲子玩挖河道的游戏,觉得很好玩,为此“挖河道”的主题就此产生了。在每天的游戏中,河道是孩子们热衷打造的,精彩不断在发生着。
前期经验
针对本班幼儿的兴趣点,老师发放了调查表,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发现。
游戏初体验
游戏开始,孩子们很快就找到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这一伙儿那一组的玩了起来。几个孩子各自拿着大铲子开始挖沙,不一会儿,每人身前就出现了一个小坑。然后小坑之间互相打通,初见河道的雏形,孩子们继续挖,河道越挖越长,不见宽度只长度。
问题一:
为什么我们这次玩得不开心呢?
问题二:
短短的直直的不像是河,我见过的河是弯弯的。
怎样才能挖出弯弯曲曲的河道呢?
于是,孩子们开始设计心中的河道
教师反思与策略
反思:孩子们在游戏中初步掌握了使用工具和运用抓、垒、挖、压、拍等技能玩沙,并且了解不能随意将沙子和水溅到自己和别人的身上,学会保护自己,在游戏中促进了大肌肉、小肌肉动作的发展。初次挖河道,孩子没有设计河道的分布图形状,在偌大的空间里不会对场地进行规划,孩子们只是平行游戏没有商量和合作,挖出的坑很小,有宽度没有深度。
策略:1.分享环节教师结合幼儿自主介绍单人和多人作品,并借助相应照片,让幼儿通过对比最直观的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分组、分区游戏,合理规划游戏区域。
3.根据使用工具的不同,幼儿自主发掘合理使用工具的重要性。
4.游戏当天准备好便携水壶,放在沙水区外。
5.开展户外游戏安全主题教育,并与幼儿共同制定沙水游戏规则。
重建河道
当河道还没挖好时,几个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把水倒进水道去试一试。连续倒了十几桶水后长长的水道就只剩下一个小水洼。
几个孩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不再抢着运水了,这时,天天在材料区找来了一根水管铺设在河道里,孩子们把运来的水沿着这管道往河道里流,他们以为这样可以注满河道里的水,可是水流进河道后又没有了。
问题:
倒进河道的水很快就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
孩子们想到的各种办法后就开始收集相关材料?
教师的反思与策略
反思:当孩子遇到水流进河道就不见的问题时,没有急于求助老师,而是想法弄来水管进行尝试,虽然没有解决,但是孩子已经有了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他们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畅所欲言,答疑解惑,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的想法和语言表达较上学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策略: 通过游戏后的谈话与孩子讨论水在沙池中不见的原因,带领孩子一起查阅资料了解到,沙子颗粒小而坚硬,水分可以从缝隙间流过。即使在沙坑中注水,水也一直会沿着沙子的缝隙不断下流。在游戏中,教师并未把这一现象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来获取经验。
改造河道
游戏继续进行,瞧,沙水区工地建成。
👧“这次,沙子变重了,挖着好累。”
👦 “下雨了,沙子变湿了,重了。
👧“沙子会把水吸走,怎么才能把水留住呢?”
👶 “用保鲜膜可以吗?”
👦“这个保鲜膜好大,可以铺在河道上面。”
孩子们将保鲜膜铺在挖好的河道上,迫不及待的就将水灌了进去。
👧“倒水的时候,保鲜膜要很多人一起牵着才行,很麻烦。”
👶“保鲜膜的四周掉下去了,要拿沙子把它压住!”
随着水不断得加入,沙子也渐渐随着水流进入河道,不一会儿,清水就变为浑浊,水也越来越少。
👦“虽然我们用沙把保鲜膜口压着,但是一放手,保鲜膜就会跟着水一起散开,流走。”
问题一:如何固定保鲜膜?
天天拿来一根水管
👦“可以试试这个。”
👧“把这个管子插进去,保鲜膜就固定住了!
🧒“戳进去不就有洞了吗?水会流出来的!不可以!”
👩“你们可以先试一试。”
瑶瑶和天天用石头压住保鲜膜上面,保鲜膜是被固定住了,那还会不会漏水呢?
为了证明防水,天天接来了水,并慢慢地倒入。
通过实验,用水管固定保鲜膜的办法真的可行,可以让保鲜膜固定并把水留住。
👧“这样储存的水太少了,我们都不够用。”
👦“是保鲜膜太小了,我们得找大一点的保鲜膜或者塑料袋。”
问题二:
能用什么东西代替保鲜膜呢?
👧我家有更大的垃圾袋。
🧒可以用之前大班的塑料布。
经过讨论,大家选出最大的塑料布来到沙池,一起将大塑料布。
铺好——固定——引水
水哗啦啦的流进河道,渐渐地水越来越多,河道里储存的水也变多啦!
教师反思与策略
反思:孩子们借助生活中的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无处不在。当他们遇到水流进河道就不见时,没有急于求助老师,而是想办法借助身边的材料——保鲜膜、水管等材料进行隔离、固定,解决水难以储存的问题。每一次新问题的解决,都开拓了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有了充分表达的机会。
河道游戏,只是孩子们自主游戏的一个小小缩影,尊重、信任、放手,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惊喜与成长!经过不断的游戏,孩子们挖的河道的技能不断强化,挖河道的速度越来越快,河道也越来越宽阔,原本的保鲜膜已经无法覆盖住河道,他们就通过自己观察到的实物来实验,验证是不是办法很好。
策略:针对支撑住水的问题,孩子们找到了各种材料进行尝试,用保鲜膜、塑料布,在一次次游戏中尝试,不断调整、更换材料,最后用长长的水管支撑助塑料布,成功在沙池中进行储水。
河道建成 出现小桥
挖了河道之后,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不敢跨过去,也有小朋友老是跳进河道里把沙子弄到里面去,于是有小朋友提出要建一座桥。
👧:文晶“你走过来太用力了,把河道两边的沙也踩进去了。”
👧:涵韫“那我们用铲子再把沙挖出来啊。”
👩:小朋友“平时我们也会过河啊,你们是怎么过河的?”
找到一个楼梯做桥,但是……有点不安全。
找到木板做桥,但是,桥不稳定。
小朋友走上木板后,身体摇摇晃晃,木板还容易翘起来,有的小朋友甚至在木板上面跳来跳去,朱涵韫,杨文晶,她们就用了些沙子盖在台阶两边进行固定,同时他们还用木板压住两边的扶手。
教师反思与策略
幼儿从一开始的搭建管道引水到后面的挖河道差不多三个星期的时间,水的成功流通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通过挖了河道——如何过河道——怎样搭桥,让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了与游戏之间的联系。在如何稳定的过桥中,更激发出他们平时生活经验的迁移。教师的引导不仅是在讨论中开阔幼儿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总结经验,当遇到新的问题时,能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程领悟
这是孩子们第四阶段的游戏场景,一共进行了十多次次,每次大概有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期间孩子们一直在发现问题—寻找原因—预设策略—尝试解决问题—又出现新问题的循环过程中。这也体现了《指南》科学领域指出的:5—6岁幼儿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也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感知到了沙子会吸水等科学经验,还初步了解桥的种类和结构,还不断地深化排序、空间、距离等数学方面的认知。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们缺少的只是一个助推力,当教师进行适宜的引导后,孩子们便能很快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找到有效解决办法,并内化为新的经验,推动下一次游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