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心中必须要有中国的灯火。
——于漪
于漪老师的这句话在今天上午《最中国:少年强则国强》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地彰显。王老师是中国人的老师,心中怀揣着中国的灯光,因此今天的课堂充盈着爱国的光辉;王老师是教语文的老师,心中拥抱着语文的灵魂,因此今天的课堂充沛着语文的情怀。
课堂中的中国
今天的课堂是大写的“中国”。开课伊始,从题目入手,解读“说”这种文体就体现了王老师课堂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在时下对社会发出的时代强音,是爱国者对祖国沉疴的痛心,是爱国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王老师结合课文与历史资料还原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对时下中国之腐朽与对少年中国之期盼都饱含着热切的爱国之情。
少年中国需要中国少年来建设,王老师借助补充资料拓展了当代的中国少年,不断地回扣、点示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少年就是实现强国梦想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的责任!由历史走到当代,这就是中国人的奋斗、中国人之回答!
课堂中的语文
今天的课堂依旧是在极简洁真实的情境中展开。王老师巧用习题,设置了“做手抄报”这个学习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以做手抄报的逻辑组织《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和补充资料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随着做手抄报的过程来回使用,充满匠心的设计,一切活动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朗读是一项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语文课一定要有读书声。这节课的朗读贯穿整个课堂,王老师一直强调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强化了本课朗读的地位,并亲自师范带领学生美读。读的形式多样、读地扎扎实实、读得直击生命!
在词语中“出生入死”,抓住关键词层层推进感受真情。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生机”、“力量”感受象征着少年中国的意象,感受梁启超先生对少年中国的期盼;又引导学生抓住“希望”“责任”两个字感受梁启超先生心中的中国少年,感受承担历史使命的中国少年,感受矢志报国的中国少年!
思辨贯穿于本课的活动始终,做手抄报承载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确定主题,到配上合适的插图,到选择适当的人物事迹都是对学生思辨的考察和训练。
此外,王老师深沉的叩问也催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老大帝国的现实与少年中国的期盼之间的冲突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中国少年的责任,这种情感的激发不是空穴来风的,也不是刻意渲染的,而是基于历史事实自然体会到的。
课堂中的我们
今天会场的学生和所有老师共同构成了《最中国:少年强则国强》的课堂。所有人一同朗读、一同思索、一同屏息、一同宣誓、一同抗起建设少年中国之大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一起用行动践行誓言——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