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故事《改名励志 请愿抗争》——扒齿港镇杨套马庄完全小学

🧶
创建于2023-11-20
阅读 45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校),虽然是一所新式学校,但本质还是为政府培养政治人才的,规定“经学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安心读圣贤书,不准妄谈“民权自由”,否则,就是“摇惑人心”“乱党险人”。但天津这座北方豪华的城市,也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汇聚之地,梁启超等人办的《时务报》、章士钊创办的《独立周报》等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立宪改良思想的报纸,成为李大钊等同学课余争相阅读的刊物,与学校严格的规定相比,立宪思想更深入人心,引发李大钊等青年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11月20日上午9点,杨套马庄完全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故事准时开讲。

       第一项:升国旗,奏唱国歌。

       第二项:李大钊故事《改名励志  请愿抗争》开讲。

       主讲人:五年级学生    涂玲毓

       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李大钊在学校读书期间,正是他的同学蒋卫平在东北边疆进行革命活动之时,李大钊敬慕古人、思念同学,决意向他们一样,担负民族大义。

       诗以言志,1908年,人学后的第二年,李大钊写下《登楼杂感》二首,表达了自己面对中华民族受欺凌而报国无门的痛苦,更述说了愿意向荆轲、高渐离等义士一样,报效祖国的志愿。他给自己的学斋起名“筑声剑影楼”,把自己写的诗称作“筑声剑影楼剩稿”。“筑”是一种乐器,典出燕国义士高渐离在易水河畔击筑为挚友荆轲壮行。“剑影”,是指“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荆轲刺杀秦王的短匕刃光。这些诗歌,充分表达着李大钊的慕古豪侠之气和报效国家的理想。

       在这种思想之下,李大钊将自己的名字“李耆年”改成了“李钊”。1913年6月,李大钊毕业前夕,又把“李钊”改成了“李大钊”。“李耆年”蕴含着父辈美好的愿望,取长寿之意,他改名励志,更加在意生命的价值。单子鳌先生在得知李大钊改名以后,常对学生说:“我教了一辈子书,有一个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大钊。因为我喜欢他,给他起的名字叫‘李耆年,字寿昌,希望他能长寿。后来他自己改名叫‘大钊’,这个名字改得好,‘钊'就是刀的意思。大钊就是大刀,他立志要用大刀铲除人间不平之事,你们要努力读书,好好向他学习。”单老师的话很好的解释了李大钊新名字的思想内涵。

       天津地处京畿要地,是请愿运动的集散中心。1910年12月,以敦请清政府改革、颁布宪法,设立责任内阁为中心的第四次国会请愿活动达到高潮。起因是日本要强占我国的安奉铁路,东北人民起来抗争,派请愿团到天津,得到天津各界大力支持。大家普遍认为,只有清政府立宪,才能挽救东北危局。于是天津各界加入到集会请愿活动之中。

       12月15日,直隶(河北)、山东、四川各省在津学生代表1300多人在天津西马路开会,李大钊、胡宪、白坚武等代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出席大会,并发言。这次大会选举温世霖为请愿活动的领导人,并决议全市各校学生参加请愿活动。

       19日,李大钊等北洋法政学堂学生又齐集本校东大讲堂,通报15日会议情况,并讨论是否参与外地留津学生的罢课行动。会议中,学生们感受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所面临灭亡危机,都非常激愤。秦广礼同学激动得咬断手指写下血书;孙可同学更是在气愤中割断了手臂,痛表立宪决心。一时间,会场中心,鲜血淋漓,痛哭之声此起彼伏,同学们沸腾一片,当时决定第二天采取统一行动,到督薯请愿。

       第二天,队伍出发到达广东会馆,召开各地学生大会,决定全力动员社会各界,号召罢市、罢课和罢工。温世霖被举为总代表,宣读了请愿书。会后,大家一起游行到商会和县议事会,联合商会代表、天津县议员、董事和谘议局议员等3800余人齐到督署府请愿。温世霖带领学生代表入府求见陈夔(kui)龙,陈留下请愿书,假意答应学生,代奏朝廷。

       在回校的途中,李大钊怀疑陈夔龙的诚意,他说:“他们哪有好心,还能办出人的事吗?准备上当吧。”果然如李大钊所料,学生一回校,陈夔龙就指派下属严密监视学校,严令学生不得罢课,还将请愿总代表温世霖发配到新疆。在清政府的镇压下,请愿活动失败了。但是在这场政治运动中,李大钊得到了领导大规模群众政治斗争的锻炼,为他以后领导留日学生反对“二十一条斗争”和学生爱国运动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阅读 45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