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味中品味 育人的真味

王荣华
创建于2023-11-20
阅读 24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郁达夫在他的名篇《故都的秋》中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说,这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深秋时节,香山园丁计划--2023年珠海市思政课骨干教师研训活动在北京举行。虽已立冬,但秋味仍浓,也对应了一体化的过渡和衔接。

  11号完成报名。感谢大家的支持和热情,也非常的高效。看到名单,其实是有点忐忑的。大家来自市直和五个区(或功能区),跨越了小学、初中、普高、职高等学段,有人临近退休,有人初上讲台。每个人对于学习的需求,心里的预期,研究的兴趣,个人的爱好都有很多的不同,众口难调,我是比较担心的。

     14号出发,虽然有点降温,但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15号开班那天,听完大家的自我介绍后,我又很振奋。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我们是关键课程的关键力量。在座各位有管理岗位的领导,有经验丰富的老将,有独当一面的骨干,也有精力充沛的新锐,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学段,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我们的学科更美好。要让我们的学科更好,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要有“一”以贯之的坚守。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而是相互衔接相互配合。我们有的人来自于K15,K12的学校,有的人之前任教小学现在执教初中,有的人之前任教高中现在执教初中,体验过不同的思政课,才知道讲好思政课真的不容易。因此,大家要有开放的胸襟,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行动,多去了解彼此,多去学习彼此,大家可以充分发挥中心组、集团校、教研联盟等机制,结成个人间、科组间、学校间的小团队和小项目组,多去尝试,多去实践,把育人的坚守和经验的分享合在一起。

     要有身“体”力行的探索。这几天,大家可能已经用自己的身体和行动去体验了故都的秋天,帝都的人文和首都的教育。感受了了“庄主”文敏老师带给孩子的舞台和机会,记住每个孩子;感受了“金主”孙超老师在红色资源运用中点燃学生梦想,展现思政“金课”的力量;感受了“宫主”王小慧老师汇聚的丰富校外思政资源,让课堂更加醇厚;感受了“年主”张年丰老师深耕单元教学,强调活动体验;感受了“塘主”康利老师教我们如何“摸鱼”,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感受了“店主”刘梅老师如何通过设计实施任务,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地卖掉“丑苹果”;还感受了“园主”王园园老师精雕细琢,让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放在大家面前。这么多“主”,有小学校长,初中教研员,高中特级教师,还有权威期刊主编,有在一线,也有在教研科研奋战,其实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真正的主人。唯有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站在舞台中央,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课程很丰富,但我想说的是,这只是专家思考的表达和传递,还是对大家的观念和想法的触动,距离真正实践的行动还很远,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需大家接下来继续努力。

  要有春风“化”雨的投入。虽然在北京感受了深秋的凉意,但时间还在延续,春天也将如期而至。记得上次有人说我们从珠海来到北京,是舍近求远,当然不是,我们是饮水思源。1953年9月,全国第一个政治教育专业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也七十年了。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科有深厚的底蕴和坚实的传承。我知道在坐各位,有老师,教过的学生现在作为老师同时在学习,我相信这就是当年求学时老师春风化雨的教育展现出力量。上好思政课,需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相信我们的温暖力量会不断传递和延续。

     这几天,我们从护国寺街125号到定阜街1号,我们看着银杏叶慢慢变黄,看着梧桐叶渐渐掉落,阳光的金色和树叶的澄黄营造出暖意,如同郁达夫写到的那样: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就是通透,通透是一种感觉,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为,唯有看得通透,才能功力深厚,也才有育人的循循善诱和丝丝入扣。谢谢大家了,也拜托大家了!

阅读 24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