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借灯指路     拨雾守常
—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创建于2023-11-20 阅读394

  一副看起来普通的眼镜, 虽满头银发,精神却矍铄,只要他站在台上,脸上的笑容让人觉得很安心,眼里的光让人很动心。他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老师。

       王崧舟老师这样说:“于永正老师的课能令我的心安静下来,让我赞叹再三。在漫步经心处,我看出他的一片匠心;在大开大合的格局中,有温婉的细腻让人感到;在平实的对话里,有一种成色素朴的随喜之音。我想要从思想的、艺术的、学科的、心理的维度去剖析,却发现那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他的课是浑然天成的。”

       于永正老师不仅课堂上的魅力让人折服,他的著作更让人亲切、受益。

       最近,都匀二小二年级语文组教师共同研读于永正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书中有教学理论的深度阐述,有育人的真情,也有教学实录的生动展示。读此书,既像是在研读思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像是在欣赏优美的散文,启智、有趣,读罢难以忘怀。

  李欣儒老师:指导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讲解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是综合,能跃出纸外,能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授课教师能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这节课就成功一大半了。怎样才能读出两点呢?第一:强化初读,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把握文章基调,读出人物的轮廓。第二:通过提示语、标点符号、语气及表情能够传情达意的元素来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老师范读,让学生听出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第四:关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龄。如此朗读,学生通过大量朗读,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便能将文章中需要意会的地方读出自己的感悟了。读懂了,就要会用,体现在书面上,那就是写的能力的展现。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然而苦于课堂上容量以及上课时长的限制,拓展延伸总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这种课堂上生成性的知识,往往更难吸引人的眼球,也最能展示学生的风采和授课老师的功底。

  付青青老师: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看到于老师这段言论,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曾经听到的一句话:优秀和听话的孩子天然可爱,去爱他们,不能算爱,只有当孩子不值得爱了,还能去爱,才算真爱。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差异,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赞美它,发扬它。

  王定春老师:于老师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剂安神药,让我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书中有趣的课堂实录和具体方法的指导,让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于老师在书的开头就提出:“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我自问:“我的课堂能给我的学生什么?”书中说的很明白,语文课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有一句话我反复在读:“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于老师不仅强调内容的教授,更点明育人的重要。于老师在一次课上,指导一名学生读一个长句子,反反复复有八次,这份耐心和鼓励让我更明白了,怎样是善待学生?怎么才是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以往,我总是以为说一两次学生便明白了,但结果在叹气声中仓促收场。于老师的这个例子,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当学生慢一点的时候,我们等等他,帮他一下 ,他就不会掉队了。

      

  提到读书,便想起小时候早晨的校园,从各个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读着,有些东西好像就明朗了,无须过多的言语来解释。于老师在书中指出:“语文老师的着眼点在哪里?放在语言文字上。首先要指导全部学生把课文读懂,读熟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有些词语是很难讲清楚的,要靠朗读去意会,朗读好了,就解决了。这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要落实课文目标的第一条,我留了多少时间给学生读?是学生先看森林还是先看树?这些,都是我要改进的方向。

  错别字困扰学生,也让老师苦恼,词语听写时,正确率还高,一到具体运用,不是张冠李戴,就是写错了。于老师用一个看似简单却很有效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那就是,每节语文课,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几句带有学生易错易混的字的话。因为听写要“挖脑子”,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即使写错了,在订正时会记得更牢。

  方法再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于老师提出“五重”教学。一是重情趣。对学生有情,他认为,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也没有了,自然包括能力。只有老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才是最好的引导教育。二是重感悟。要悟其情,悟其法,需要做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我想老师不仅要悟出文本之意,还要悟出文本背后的隐藏的东西,课堂才会精彩,才有深度。至于如何悟出,于老师认为那就是——读,教师得先把课文读好,斟字酌句,读到心里有涟漪,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便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了。三是重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重视读和背,重视课外阅读。四是重迁移。我在课堂上的段落仿写,就是得益于于老师的启示,找到生活中某个和课堂上想通的点,就让学生练练手,在练习当中,你会发现学生将某个词语用得是那样恰到好处,某个句子写得你都惊叹。

     于老师的课堂,于老师的书,如他的微笑,让人觉得如阳光一般暖暖的。愿我,愿我们在阳光底下,多晒晒!

阅读 3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