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县第八完全小学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用户16007014
创建于2023-11-19
阅读 60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同学们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知行合一中更好成长。在开展走得进、看得见、听得懂、悟得到的优质“行走课堂”指导思想下。经报教育局审批,学校组织,家长同意,由经验丰富的承办单位承办。学校六年级师生,于11月17日到大界源研学营地和高源村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活动让同学们巩固了知识结构,增长了新的认识,圆满达到了这次研学实践课程设计目标。


同学们在班主任指导下,做足了行前知识准备,旅行安全等注意事项已经交代很多。学校主要领导和带队领导做的行前动员讲话是这次活动的开始,对所有师生提出了具体要求:活动必须要确保安全;课程实施必须要达到目标;形象素质要体现;工作之间讲配合;更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质量搞好这次研学活动。

同学们整齐的排队、有序的上车,是礼仪教养的体现,彰显学校的日常管理的水平。迎着朝阳,怀着期待,我们出发啦。车上,孩子们兴奋着,都举手抢答指导老师引导的课程对应知识点,伴随着一路欢歌笑语,我们到达了大界源营地和高源村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重走长征路,全程3公里左右。营地在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路线设计经过大界源村。主要是当年红军走过的一段路,故事原发地;其次是考虑了道路环境的安全;三是可以满足课程实施的条件。课程要求孩子走完全程,并在路途中完成相关课程。她们满怀激情,在指导老师的红色故事中,展现着历史的再现,唱着红色歌曲,追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前行。前进的是脚步,继承的是精神。


    到达营地的第一环节就是开营仪式,唱国歌,孩子们都激情满满。


“改编”是课程之一,因为著名的“三湾改编”,才有了后来红军的发展壮大。当年红军改编是形式的需要,但这次的“改编”是身份的转变,由一名学生变成了一名红军战士。身份的转换为后续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条件。通过“改编”,让孩子们知道红军当年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课程“穿越烽火线”,利用影视拍摄,“烟饼”制造出战场烟雾的气氛,要求同学们保护好“伤员”战友,安全、隐蔽、快速的通过火线。培养的是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





聆听指导老师讲解“半座房子”的故事。


    当年红军来到大界时,奉求德家正在建新房子,红军帮他家一起建房子,当时房子建到一半,红军被迫离开这里。白狗子来村搜红军,知道了奉求德家里红军帮忙建过房子,威胁要把房子给拆了而不敢继续再建,留下已经建好的就是眼前我们看到这半座房子。


    这个故事让孩子们体会在战争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恐惧和不安当中。历史再现,让我们铭记历史,我们是祖国新时代的接班人,必定挑起重任,未来的祖国定会繁荣昌盛。

  课程之一:“写标语” ,红军标语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硝烟风雨,同学们聆听了标语背后的故事。革命时期,为宣传党的政治纲领,红军标语却以一种无言的形式,向所有人传递着革命年代的信息。

  战斗会议旧址:我们跟随指导老师的脚步,踏先列足迹,来到当年红军会议旧址。我们在聆听讲解后,对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对会议决议的历史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回想当年工农红军、革命先烈面对种种艰难困苦,依然迸发出豪迈雄壮的革命激情。我们要继承弘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继承长征精神,不断发扬和坚持艰苦奋斗的学习作风。

“伤员救护”课程是活动的主要课程之一,目的是训练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获得一项野外生存技能。


    课程模仿当年奉昌庭老先生 教大界村民给受伤的红军战士救护包扎的场景,从中让孩子们在情境教育里感知历史、体验“要知长征苦不苦,就在长征二万五”的苦难与辉煌,感受团队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客观原因。

课程“打土豪”:仿当年红军打土豪的情境,让同学们在亲身参与的情景剧演绎过程中探究、感悟历史,情境再现,如同真见。看“男一号、男二号”表演的逼真就知道课程的效果了。

研学是校外学习,虽然是寓教于乐的乐学过程,但在行中探究考察是需要体力的。中午的用餐活动承办单位安排上极其用心。用餐要求必须健康营养、菜质新鲜,保证吃饱。瞧!同学们吃的真香啊!能量补充后的小息是为下午的课程做准备。整个用餐过程有序、有礼、整洁干净,体现了学生的文明礼仪。

阅读 60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