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做帆引路 学习当舟成长】驻马店市第十小学语文教师无锡学习札记

创建于2023-11-19
阅读 259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习,是最赋有能量的前行;

成长,是与更优秀的自己遇见。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的执教水平,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的方法,11月17日,我校14位语文老师,来到江苏无锡,赴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学习之约。


在研讨会上,我们聆听了众多知名教育专家的精彩分享,各位专家富有“厚度”“温度”和“深度”的课堂,对于我们提高教学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王红)

王崧舟老师所执教的《走进晚年鲁迅》首先揭示单元主题为致敬鲁迅,巧妙地插入鲁迅先生逝世之后的挽联导入新课,帮助学生探寻挽联背后的故事,再借助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让学生评价鲁迅先生属于哪种人,在师生反复互读中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就是第二种人,接着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记叙的六件事情,让学生进一步品味鲁迅先生作为“第二种人”具有的高尚人格。同时借助摘录卡,引导学生朗读、概括、梳理、表达,不断叩问“为什么说先生是第二种人?”学生在老师一步步的耐心引导中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分析。

王老师在课例展示中,以多个资料为支架,并通过资料的铺垫使层次逐渐递进,将各学段不同时期的鲁迅先生联系起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晚年鲁迅先生的生活和思想中去,并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鲁迅先生的精神。最后,王老师运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创设出的情景使孩子们好像真的走进了那个时代,走近了鲁迅先生,使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一节课下来,我们不仅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更加感受到了王老师的人格魅力。(李若佩)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忆读书》一课,运用“理经历——寻经验——用标准”的思路,引导孩子们用时间轴理清冰心的读书经历,再探寻冰心的读书经验。薛老师让学生明白找出这些经验还不够,通过薛老师的引导,孩子们把这些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于是薛老师带着孩子们围绕“这篇课文是好书吗?”对着好书标准进行评价《忆读书》是不是好书?这个环节把寻来的经验真正地用起来,真正成为习得的技能,我想,这就是学习冰心老人这篇《忆读书》的意义。

课后薛老师给我们分享新课标的理念就是让孩子进行积极主动探究性学习,所以这节课他并没有教什么,全是孩子们自主探索,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当提示。“一节精彩的课就是讲着讲着老师不见了,一节不好的课就是讲着讲着只剩老师在表演。”薛老师将他心中的好课标准告诉我们,希望每位老师都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苗岩)

杨冬老师注重初读文本的感受,让学生自由阅读、批注,初步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再聚焦震耳欲聋的噪声,并联系文中有关噪声的细节描写,引领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走进文本,感受母亲的辛苦。

在深入理解文本时,零散的信息里蕴含的情感往往容易被学生忽略,然而杨冬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合理的使用自主学习任务单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将零散的信息重新整合,寻找细节,在思考交流中加深理解。

杨冬老师的课很好地为我们诠释了倾听、分享、悦纳、融合。他不当“拿来主义”,勇于实践、追求卓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焦江慧)

许嫣娜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课文一开始,课件中的两条鱼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许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音到义来区分“称”和“秤”,抓住了课文的核心字眼“称”,串联起整篇课文。

精读课文中,许老师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大象的五官或身体部位像什么?无形中帮助孩子们理解了大象的“又高又大”。课堂最后再次进行识字,巧妙地将“止”放在最后一个,带孩子理解了字义。

整堂课下来,许老师的温柔和耐心让我们心生佩服。教学循循善诱,由浅入深让我们听得入神,意犹未尽。(赵如男)

跨学科学习具体怎么做?怎么才算跨学科教学,一直是值得热讨的话题。听了吴永军教授的《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专题讲座,豁然开朗。

吴教授在报告中,他不仅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学科融合不能“拼盘式”教学。他提出要对跨学科主题学习采取主题融合方法,将不同学科的主题和内容有机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各学科联系、形成全面理解。同时要培养专家思维,上升到大观念的高度,以更好地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与发展。

吴教授指出,有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跨学科综合,在学习方式、学习场域乃至在学习评价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变革。第二,跨学科主题学学习不能变成相关学科知识的拼盘,否则其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很有限。第三,学校在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可以先进行顶层设计、整体架构,然后再放手由教师们自主进行开发与设计。第四,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不能变成相关学科知识的拼盘,否则其学习意义与价值很有限。第五,我们需要明确语文跨学科学习之“主题选择”的两种逻辑起点。

学无止境,知新致远。听了吴教授的报告,我们对跨学科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高媛)

  肖绍国老师以《丁香结》、《桂花雨》、《梅花魂》三份文本资料为主,联结古诗文、现代诗歌,把“花之语”展现的淋漓尽致。肖老师用单元主题、单元导语、作者简介作阅读方法指导,由扶到放,巧妙引导学生读中悟,诗意般的语言动情、动性,无不推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花之语”、“花之情”。

肖老师从朗读作者描写花的文字中发现共同点,体会“花就是花”的哲思;引入古诗词,在反复出现的相同意象中朗读体会“花不是花”蕴含的哲思;在情感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花还是花”所蕴含的哲思。

肖老师对“在想象中朗读”的指导令人印象深刻:借助作者生平、自述或者别人评价的话语去读,结合白描文字,并在肖老师诗意语言的感染下,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并通过逐字逐句的朗读表达出来。(焦琳琼)

周益民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整本书阅读示范课《神奇宝物》。周老师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亲切地与学生们交流问好,询问他们对“神奇宝物”的了解。接着让孩子们聚焦“渔童”,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宝物的奇特之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孩子们通过比较阅读《聚宝盆》《望娘滩》《渔童》三个民间故事,探索和发现民间故事的创编奥秘。

周老师引导学生层层思考,慢慢说出故事之外的深意。在他的引导下,在学生的交流分享中,学生体会到“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价值观。在创编故事的环节,周老师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从合作探究到互动评价,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周老师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辨能力,又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赵琦)

孙老师执教的《夜宿山寺》,高超的语言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真正的促进了学生成长。新课标特别强调了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孙老师特别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回答并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的夸赞,这样高超又自然的评价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他时时刻刻的鼓励,把孩子们捧在心里,孩子们尽情地表达,尽情地吐露,使每一位孩子都真实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更为我们演绎了“情智语文”的魅力。

同时,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开放的课堂,思维的迸发,创造性的回答。课堂上,孙老师以情激情,以智启智,他带领学生拾级而上,层层深入,层层引导学生创造,打开学生思维,由刚开始的“眼睛看天空”“头可看月亮”“头可顶银河”“头可撞云朵”到“耳可听仙语”这一过程,实现质的飞跃,可谓语言训练有梯度、思维训练有高度。最后在孙老师的分享中课堂要巧提问,要深刻浅出,浅课深出,真正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张聪聪)

罗老师所执教的六年级《好的故事》这篇课文,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课文。一开始罗老师通过调查,对这篇文章中难理解、难读懂的词有清晰的把握,将它们用统计图呈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认识,扫清阅读障碍,排除其畏难情绪。然后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从视觉上、听觉上、嗅觉上、感觉上来感受“昏沉的夜”;又结合1925年当时的时代背景,给孩子创造一个历史语境,让学生除了看到文字,还要看到文字背后的历史;最后又出示古人写山阴道的诗词,鲁迅的《希望》片段,进一步让孩子感受中国的文化语境,理解文字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总之,罗老师一直在用一种学生能够接受也能理解的坐标来让孩子理解课文,条理清晰,这也是我在教学时所要一直追求的。(孙琳琳)

何捷老师执教的《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以明确“场景”和“细节”两个概念开课,通过梳理、品读和感悟,让“场景”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得以强化。整节课,学生们在何捷老师幽默睿智的话语引导下,乘坐情感之舟,缓缓流向父爱更深处……

何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对场景的探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吃凉粽子买热豆腐脑”这一场景的细节描写,重点研读“热、凉、偏僻、领、偏不”等词语,引领学生感受父爱的细致、敏感、固执等。习得方法后,自主迁移,让学生交流文中体现父爱的场景,一桩桩,一件件,学生的发现越来越多,情感体验也在交流中逐渐上升,后面,大家在齐读这些场景时,何老师未做任何刻意地指导,学生自然而然融入自己的情感,读得情真意切。

本节课,学生在何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对文本信息加工、重组、建构,把体会文中父子之爱延伸到生活,在有效实现思维进阶的同时,让教学效果真正落地。(王霞)

  曹海永老师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从生字“戎”开始课堂,调动了孩子的课堂兴趣,愿意去说,且识字方式新颖,易于理解。曹老师的课看似朴素,实则设计精巧。课程目标清晰明了,从“熟读”,对课文的朗读有梯度,有对基础的巩固学习,有对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在熟读的基础上再理解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想象,层层递进,有对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有学生思辨能力的涉及,对于青年教师学习小古文的教法有很强的示范性。

又通过情景演绎再现“诸儿竞走取之”场景,把孩子代入角色,抓住细节,“多子折枝”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诸儿竞走取之”是怎么摘李子的?又会说什么?“人问之”同伴是怎样问王戎的?在精彩纷呈的交流和表演中,孩子们的思维也不断攀上新的“高峰”,逐步思考和体会着王戎“看树识人”的过人之处。将想象具象化的同时,也将王戎和其他孩子的表演作出对比,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张倩)

管建刚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让我们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整堂课口令不断,在“说看屏幕,就看屏幕”、“时间不到,读书不停”等一系列干脆利落的管理口令引导下,让孩子们在看似非常僵化的学习方式中自由且充分地学习,在学生沉浸式学习过程中优化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法和能力,一步一步固化为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主要训练了学生以下学习习惯:

1.边抄边记的能力与习惯

2.边读边记的能力与习惯

3.有效作业快速作业的能力与习惯

作业能力=正确率+速度+美观整洁

4.抗干扰作业的能力与习惯

5.用好零碎时间的能力与习惯

学习习惯需要我们天天训练,课课训练,管老师的课,为我们进行学习习惯训练提供了有效抓手,非常有用。(谢玲玉)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们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也让我们的教学生活化、细节化、智慧化。(蒋玲)

阅读 25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