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到云南建水古城小住几日,游览了众多名胜古迹,我感受到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两个景点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位于城内翰林街中段的“朱家花园”,另一个是位于城外团山村的“张家花园”。两座花园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古朴精美,令人赞叹,自然吸引我驻足观赏。不过,宅院、祠堂里琳琅满目的匾额楹联似乎更让我关注,禁不住沉吟思索。这些匾额楹联集文学、书法、雕刻艺术于一身,蕴涵着宅子主人修身齐家和经商处世的道德志向,饱含人生哲理,是传世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世人以启迪。
朱家花园在月宫门的正上方刻着 “循规蹈矩”四个字,背面则是“谨言慎行”。这应该是提醒朱家人出入家门要严格遵守的规矩。在朱氏宗祠的板壁上镌刻着《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全文500余字,内容涉及卫生、勤劳、节俭、饮食、教育、读书、伦常、饮酒、为官、兴业等方面, 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
在团山村的张氏宗祠,“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的祖训镌刻正厅门口的石碑上,宗祠大门的两侧是一幅对联“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厅堂中还悬挂着《张公百忍歌》:“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张氏家训蕴含着“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警示张家人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朱氏家训和张氏家训是其先人经历世事所总结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族人的基本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展示家训的宗祠不仅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更承载了家风文化传承的厚重历史。
由云南的朱家花园和张家花园,联想到山西的两个闻名全国的私家宅院,一个是位于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另一个是位于山西灵石县的“王家大院”。两个大院都充满了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在乔家祠堂,门楣匾额上刻着“绳其德”,两边门柱上悬挂着对联“百年燕翼惟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规劝家人勤学养德,注意操行。乔家第一代当家人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乔家第四位当家人)在祖训基础上立下乔氏家规“六不准”:不准纳妾,不准嫖娼,不准虐仆,不准赌博,不准吸毒,不准酗酒。这“六不准”是乔家做人的基本底线。乔氏家训主要是乔致庸借用儒家名言佳句,择其要作为家训,主要体现在乔家大院的楹联匾额中,如“为善最乐”、“学吃亏”、“懋德务实”、“履中蹈和”、“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宜与古人争”、“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等等,使族人抬头见规则,行走受熏染,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儒家道德文化的陶冶和教育。
王家大院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做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这段家训从为人心态、谋事动议,到对待善恶、品性养成等,都作了细致明确的要求,成为王氏族人处世立身的依据。
我们穿透时代背景的差异,不难发现一南一北的四大家族还有几个共同特点:宅院壮观、家境殷实、人丁兴旺、家风谨严、世代传承、影响深远。追溯几个家族史,我意识到这几个特点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中谨严家风是立身的根本,是齐家的灵魂。
我们先了解几个家族的发家简史。朱家花园的朱氏家族祖籍湖南,于明朝洪武年间来到云南建水。经过数代人的经营,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的朱广福这一代(第八代),走上了中兴之路,人丁兴旺,家产渐丰。至清光绪时,朱家已经成为叱咤滇南黑白两道的大家族。张家花园的张氏家族祖籍江西,也是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徙到邻近临安府(建水)的团山村,开始创立家业。从跑马帮到采矿、冶炼,再到兼营贸易,张氏家族在团山村逐渐发展起来,子孙繁衍,竟成巨族。乔家大院的乔氏家族,至清末在全国各地的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有200多处,流动资金多至700万—1000万两,加之不动产,资产可达数千万两白银,家族事业延续200余年。清朝诸多朝廷要员、封疆大吏,山西本省各级官员多与乔家有过交往。足见乔家富甲一方,影响深远。王家大院之静升王氏家族,自元代迁居静升以来,迄今已有700年的家族史,期间鼎盛八代,历时500余年,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42人。作为昔日晋商豪门望族,被誉为灵石县历史上四大家族之一。
这几个家族为何家兴族旺,且历经数代而长盛不衰?又为何长久合族而居却能和睦相处?从前文所述的四大家族的家训家规,我们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家规正人,家风兴业。家训家规是维系家族和谐的重要纽带,为家族成为名门望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大家族重视家训家规对族人的训导,只是我国家庭、社会传承道德文化的缩影。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起源甚早,如《尚书》中的《无逸》是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成王当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乐荒废政务,故作此文告诫他不要逸乐。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又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训称为庭训,也可以说是家训。这两个例子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源头。汉代流行的诫子书,亦可看作家训的形式,如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诸葛亮晚年的《诫子书》倡导“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修身养德,为后来的家训家规树立了典范。南北朝是家训文化盛行之始,颜之推作《颜氏家训》,后人称之为家训之祖。除《颜氏家训》外,还有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南宋朱熹《朱子家训》、陆游《陆游家训》、袁采《袁氏世范》,明代方孝孺《家人箴》、杨慎《“四足”家训》、袁了凡《了凡四训》,清代的朱柏庐《治家格言》、曾国藩《曾国藩家训》等社会影响广泛的家训。这些家训虽然作者不同,但主题内容大体相近,主要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当然,除了名门望族成文的家训家规外,更多的是普通家庭口传的不成文的家训家规。二者都促成了家风的形成,成为古代以礼为教的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展现出宝贵的现实意义。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修身”,即家训家规不仅提供行为规范、重视约束,更强调道德修身,德性养成,把家庭作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有了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作为基础,就可以推之于社会实践的其他范围。另一个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实行有序治理,重视其规范的功能。在古代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只不过,对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来说,《大学》八条目中的“治国”“平天下”是极少数人的事。即便只是“修身”“齐家”,也不是每个家族家庭都能认识到。我国之所以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是因为在封建社会有好多富家子弟,因染上吃喝嫖赌等恶习,挥霍无度,最后导致倾家荡产,身败名裂。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就向读者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他丈人在城里开了一家米行,福贵每次去妓院后都让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然后从丈人的米行经过,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后来,福贵中了别人的圈套,把家里的田地、房产都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之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生活。古往今来的无数家庭悲剧警示人们,家教如果不“绳其德”,家族的繁衍发展就是去了重要的保障。
虽然“家训”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训这个词日渐被人淡忘。究其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重利轻义,“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以义为先”等传统美德逐渐被遗忘,盲目跟从、唯利是图、虚荣攀比、贪图享乐较为普遍;二是社会结构变迁,“大家族”向“小家庭”转变,集体意识减弱、社会责任感缺乏、族亲感情淡薄、子女经不住风雨;三是教育观念发生变化,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陷入尴尬境地,家长或淡忘祖辈家训,或忽视家训凝练,子女缺乏教养:以自我为中心、举止粗鄙不堪、满口粗言秽语、习惯抱怨和指责。
面对时代发展、社会变化,我们每个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要清醒地认识到,家风家训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灵魂,它的存在对家族成员的教育和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诸如诚信、友善、正直、勤奋等核心价值观念,我们必须长久坚守,这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202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