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为此,滨城区第一小学“红领巾拜帝师,弘扬家国情怀!”2021级三(7)中队的队员们于2023年11月18日来到了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南街的杜受田故居,参观故居的古建筑群,领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旨在了解并更好的发展和传播杜家文化。
咸丰帝师~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是清朝帝师杜受田的旧居,也是杜家众多名臣的旧居。位于滨城区滨北镇南街。门前有木牌坊1座,门首悬“太师第”、“相国第”横匾,门厅内悬有“方伯第”、“亚元”、“传胪”、“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等匾。全部建筑为四合大院,占地约25亩,内含28个小院,有、堂屋、绣楼、厢房、祠堂等房屋300余间。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滨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27日对外开放,2010年被国家旅游授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杜受田故居是杜受田的父辈们和众多的叔兄弟们的房产。杜氏家族自明代起即是望族,至清末,有进士12人,其家宅人称“杜府”。
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诗,位居二品,按照明朝的礼制,他家的大门可以开三门,五架大梁,然而,杜家宅仅一门;他居住的房屋可五间正房九架大梁,然而,这里仅三间正房五架梁。杜受田位居一品,为官一生地未置一亩,房未增一间。滨州杜家虽有众多朝廷重臣、府州主官,但是杜家的住宅却极为普通,房屋装饰也异常简洁。家产的弱势与杜家人做人的谦虚低调相映成趣,而他们对功名的低调与为人为官的积极敬业却又相辅相成。这种为人处世的低调使得曾经声名显赫的滨州杜家一度鲜为人知,甚至在众人的记忆中销声匿迹。
开放通畅是杜受田故居的典型特点,杜家大院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不仅有大门,而且有过道,四通八达。大院内,各个小套院之间不仅开后门、开侧门,而且有门道相接,有廊厦相连。大院内没有一处封闭,空间上相对独立,氛围上户户相通,整个大院透露着一种天伦之乐、一种亲密无间、一种兄弟妯娌和睦共处的温馨和谐。大院的开放和包容锻造了一大批清官干吏,从这里走上政治舞台的人都像这座建筑一样,外圆内方,进退自如。
走进故居,游客们就会悟出杜受田做人做官做事的真谛:做人要谦虚正直,做官要爱国恤民、廉洁勤政,做事要“端正、明白、和平、谨慎”。
御赐牌匾是杜家的荣誉
荷花照壁,寓意杜家清廉
忠孝堂,面阔五间,又名百事房,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杜家商议族中大事的地场所,修家谱,修石桥、修城墙、挖护城河、培风书院以及杜受田出殡等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谈,这里是杜家正义、民主、和谐、热衷公益事业的见证。
世代为官:
杜受田(1787-1852),字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为咸丰皇帝之师。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十二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帝师杜受田死后谥号“文正”,是谥号的最高待遇,可谓尽享尊荣。
杜家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的美赞,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杜受田父亲杜堮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
黄榜效果图,杜受田第四名。
这棵法国梧桐据说树根400年,看到的树干60-70年左右,树冠覆盖了整个院子。
杜家私塾
绣楼是故居中保持最为完整的院落,也是故居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也是杜诗所建,为二层砖木建筑,是杜家女儿居住生活的场所。绣楼旁边的耳房内有一口井叫做女儿井,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小姐绣楼,目前唯一保存古建筑。一楼充公为学校,二楼是老师办公宿舍,历尽沧桑,得以保存。
图为杜受田铜像:
杜受田可惜在赈灾途中,英年早逝。咸丰皇帝得知消息后,命人运回京城,在恩师灵柩前悲痛欲绝!然后运回滨州,命人不走弯路,遇河建桥,遇山开路。因为耗资巨大,时间较长,钦差还是违了皇令,辗转运回滨州。后来墓地被盗,只发现一本书陪葬。
杜受田的爱马,杜受田去世后,五天五夜不吃不喝,跟随主人而去。杜家人念其忠诚,特题诗句。每个字都带“走”字旁。体现了杜家的文化内涵。
活动最后在辅导员和家委会成员的帮助下,中队员们还进行,《猜谜语》和《课堂常规展示!》中队员们表现突出!
每一次的活动都离不开学校老师以及热心家长的支持,正事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才能顺利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美好时光总是短暂,今天的实践也终于迎来了结束,此次实践让中队员们近距离学习了杜家的家族文化理念,加深了队员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切体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同时,此次实践也让中队员们感受到了社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