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成文,履践致远---河南省“国培计划(2023)农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纪实心得(一)

创建于2023-11-18
阅读 644

  秋末冬初,2023年11月17日,河南省“国培计划(2023)农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省级骨干(初中语文)在北京开班了!全省三百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十天培训期间,我们牢记吕康主任“三个不能忘、三个不能丢”的殷切嘱托,按时参训,认真听课,内化于心,落笔成文,外化于形,履践致远!

11月18日上午

中国政法大学赵庆华教授《树立良好师德师风,争做“四有”好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是稳定中的贫穷。教师不能带给我们物质财富,但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与其报怨,不如改变。要干一行爱一行,培养职业情感。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指人类朴素 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 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 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 基。“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做教师要平衡文质关系,达到内涵与形式相统一。

  低级的欲望放纵即可获得,高级的欲望只有克制才能达成。有知识不等同有文化。在社会这张关系网中,师生关系建议成为人伦关系,教师对待学生不能错爱,也不能只抬爱,而要大爱,以张桂梅为榜样,用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

  1991年苏联解体的例子证明人数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凝聚力。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另有其因。我们生活在伟大的国度,拥有华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因为,美好的事物也会发生在中国。

  赵教授的讲座犹如一场精神大餐,他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将把赵教授的讲座作为一个引导,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寻求自我提升,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11月18日下午

首都师范大学康晓伟博士《成为教育家: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规划与思考》

  每天晚上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当天发生的教育教学经历,或者思考一个教学问题或者记录一个教学案例,知行合一,让记录成为一种习惯。

     

  记录的过程是教师教育者将教“教”和学“教〞详述出来,把“教”背后隐性的知识显性化。记录达到一定数量后,我们便可以把积累的素材分类整理,结题成册(进行关于教“教”和学“教”的教师教育知识生产)。康博士建议聚焦话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教师要善于读书。可围绕自己工作内容来阅读,根据个人兴趣来阅读,阅读一些经典书目。教师要善于反思。可写教育日记,撰写个人自传,记录工作思考,以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为榜样,从做到写,从优秀走向卓越。教师还要善于研究。对未知领域要有探究精神,在反思中反复实践求真,在教研中提升自我。

  康博士的讲座体现了他的教育智慧和不变的情怀,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生活需要阳光,学习需要方向,我们将在康博士的指引下,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行而不辍。

11月19日

北京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姚咏梅《从单篇走向单元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山与水的关系。山,恒温不变;水,波光粼粼,课堂教学的水要围绕教学设计这座山流动。一堂好课不仅要看预设,还要看学情,更要看生成。鸳鸯绣取凭君看,欲把金针度与人。只追求术就止于术。课堂教学要不断追问自己“讲什么,如何讲,为什么这样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所取舍,去挖掘文本核心价值,从单篇走向单元,重构、整合,让学生一课一得。即使在改革浪潮中上下求索,也要守住语文的根。

  姚老师以《春江花月夜》为课例,展示其可以梳理出十个最有价值的点,从而娓娓道来如何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从怎么教到教什么、从原始文本到可教学文本的融通重构。

  何为经典?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的书。所以我们讲经典篇目不必有害怕的心理,作者已死,读者永生。心中有我,就有新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作品,目前已有很多教学设计,但我们还可以进行创新设计。文本显性的知识还要讲吗?答案是要讲!但要打破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有一个新的飞跃。老师不要在了解的表面上浅进浅出地去滑行。教者可以把重心放在了后半部分三味书屋“趣”的品味上,设计话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哪个更有趣”让学生辩析,通过情境教学和任务驱动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过多花活不是创新,教学创新要聚焦重点,一枪爆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只要不是我学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到,只有我自己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我。”这是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的一句话。实际上,没有一种最佳方式可直接教授给老师,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由教师自己建构的。同样,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去活动、去体验,进而获得能力提升。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的过程。

  与优秀的人为伍,善用自发的渐变的力量融入创新的浪潮等待新事物,用自己的节奏在恰当的地方恰当的时间踩着恰当的步伐实现。好课从哪里来?在渐变的力量中。因为,力量是势不可挡的。

  立足新时代,我们不能按照一贯的认为去定位学生的三观。学生能与文本对话是难能可贵的,我们需要保护与引导。以王君《纪念白求恩》为例,姚老师指出,语文老师要有专业做文献的意识和能力。以都德《最后一课》为例,姚老师认为,文学创作不代表历史对错。都德为什么要抓住“语言”这个点去表现“爱国”的主题,可通过学生自查资料究其原因,从而引出巧妙的选材是写作的关键。学生在认知落差中颠覆了原来的认知,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创造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而创造又是一件具体的事,要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同时需要两种极具反差的品格---灵动奔放和老老实实。

  语文教材使用的主要现状:1.散点式教学:单篇讲,篇篇讲(安全);2.分总式教学:单篇讲+单元学习任务(附件化处理);3.专题式教学:分组、归类(文体、内容、语言文白);4.总分总式教学:整体化设计(单元主题+目标知识、能力、价值观+单元学习任务)。虽然老师们都朝着任务、整合、活动、情境这个方向努力,但在实践中总觉得力不从心,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何构建单元教学设计?以第七单元写景抒情散文为例,姚老师分享了一些途径。

  单元整合要有聚焦主题意识,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文章共性,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刻发展。关于散文作品中物我关系的教学设计,要遵循由“个体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到“理智思维的启发”再到“自我精神世界的整形”这样的结构,尊重真实的学习情境,实现读、写、思、做的融合。

  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沟通,这意味着孤独。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我们既为人师,就要学会与孤独并肩同行,在孤独中思考教学,思考“每节课给学生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反思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行,在茫茫黑夜中做一盏明灯,成为学生心中的“藤野先生”。

阅读 64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