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热情。近年非遗课程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学校希望通过营造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文化和祖国的教育。
在11.6-11.17的广州市第六批市骨干教师第一小组跟岗培训中,导师陈钧老师为小组学员准备的又一重头项目是非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其中包括:
1.漆画的学校特色课程
2.以云肩为起点的粤剧主题活动
3.珐琅工艺的体验及小学课堂的掐丝珐琅
4.通草画的校本课题
四项非遗活动加深了小组学员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对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漆色绘童趣
主讲人: 吕惠卿
漆画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于世。它是使用漆和其他材料来绘制图案或描绘景物的一种绘画技法。漆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它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漆画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和耗时,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这在小学课堂开展无疑是是一大难点,11月7日,骨干培训学员带着疑问来到东风东小学的美术室。
一进场室已见琳罗满目的学生作品,深感到校园对漆画艺术传承工作的扎实。我们在培训中聆听了艺趣黯然的漆画艺术。吕惠卿老师逐一介绍作品的由来和制作方法,及其在校园里的推广路径,骨干老师们受益匪浅,意犹未尽。
通过聆听吕老师的介绍,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门艺术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其漆艺的技巧与耐心是不可或缺的。在漆艺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细致耐心的处理,每一层漆的涂抹也需要一丝不苟的技巧。只有投入足够的时间、耐心和心思,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漆艺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艺术形式。经过学习,老师们都说,在未来的日子里,会继续走在学习漆艺的路上,发掘更多能够带给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创造更加美妙的作品。使漆艺这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工艺,在现代绽放迷人的光彩。
祥云比肩 粤彩翩翩
主讲人: 黎秀贞
11月10日,骨干培训小组成员在名教师工作主持陈钧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越秀区老城区中心地带的大南路小学。
走进不算宽敞的校园,每个角落都有特色美育环境布置,立马被浓厚的“粵彩特色教育”所吸引。
走进美术陈列室,美术学科的黎秀贞老师给参观老师们一一介绍学校近年的广府文化美育成果作品,体现了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本土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坚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传承和弘扬为己任,成果显著。
参观后黎老师以“粤剧云肩”项目为切入点,介绍了近几年美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及反思和困惑。 “粤剧云肩”项目是大南路小学“粤彩”广府特色的主打项目,在2016年至今先后开展“粤剧脸谱”、 “粤剧袍服”“粤剧头冠”、“粤剧披风”……每年一项的全校性的主题活动。活动项目以点带面,实现全面开花。
活动结合剪纸、通草纸项目的不同创作技法,加入手工艺制作元素,在粤剧的基础上结合了绘画和剪纸、衍纸、刺绣等手工艺的制作特点,通过多元的美术元素和不同的表现手法丰富内涵,吸纳中西文化、打造出融会贯通中升华为既具本土特色又具时代气息的个性化服饰,成为本土传统和新时代的产物。
由于作品具有浓郁的本土性、项目开发的原创性、独特性、丰富性征服了省展的评委和观众,获得全国、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工作坊”项目一等奖。
同时,黎老师还能以研促教,参与课题研究,以科研及深层理论探究给传统特色项目打好文化根基。最后,黎老师也列举出存在的不足与困惑与参观的老师们进行探讨。
分享会后陈钧老师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大南路小学能充分利用本土地域人文资源,结合学校粤剧特色,深挖“粤剧”中多元化的衍生主题,形成在市区中的“标杆”名片。同时,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能把心思沉淀下来,不断的摸索、开发、研究,充分感受到黎老师深厚的教学情怀,持之以恒努力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并能高质完成预定的目标,值得敬佩,值得学习。
通草星期八
主讲人: 肖霞
11月15日,广州市第六批美术骨干教师第一组学员跟随陈钧老师来到越秀区广中路小学与肖霞老师来个“通草画之约”。
肖霞老师讲述《“通草星期八”课程研发》,肖老师从2010年开始传承通草水彩画技术,在传承、传播通草画的过程中,敢于尝试,始终秉持“工匠精神”,并获“最美工匠”称号,她讲道,孩子们都是利用自己业余时间来制作,从通草纸人制作到手绘通草画的过程,每一步都很详细,对于通草水彩画课程设置也非常丰富,有民俗生活、传统节日、中国梦、陈家祠系列、骑楼长卷等。
在广中路小学通草画博物馆,我们了解了通草画的历史起源,材料特点,制作步骤,广中路小学是广州市首个开展“通草画”学校,为通草画“回家”、传承、技艺发扬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近年来,他们通过传统节日、广州风情、岭南建筑等广府文化有机结合,探索了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颜料在通草纸上的运用。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展览、交流活动也把通草画艺术在广泛传播宣传,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亲手制作的作品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通草系列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日常生活,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希望这种传承活动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骨干教师现场体验了通草纸的特性,并和肖老师进行交流,我们不仅在此感受到通草学堂的教学魅力,也深知坚持的不易和传承的意义,更是从中学到了开展特色教育成功案例和先进方法。
聚焦非遗 齐“丝”共进
掐丝珐琅的学习与探究
主讲人: 杨志峰
为提升广州第六批骨干小学美术教师第一组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11月14日、11月16日邀请了广州珐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杨志峰先生,在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锦城校区举行了以“掐丝珐琅作品的欣赏与制作”为主题的活动。跟岗导师陈钧、第一组骨干教师们以及学校美术老师参与此次活动。
通过欣赏珐琅工艺,提高教师们的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老师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了解。把非物质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地方的人文、景观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一、感知珐琅艺术
杨大师带来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珐琅,介绍传统非遗珐琅艺术的诞生、发展过程以及制作工艺,自己从事珐琅艺术创作的过程。提高了老师们的审美与艺术鉴赏能力,老师们纷纷提问发言,大家近距离与大师切磋交流,感受“珐琅艺术”的魅力。
杨大师介绍传统非遗珐琅艺术的诞生、发展过程以及制作工艺,讲述了自己认真、刻苦学习珐琅艺术的过程,介绍了自己结合广州画珐琅技艺,研制出新型工艺品中彩珐琅。作品具有造型古朴、构图严谨、大方稳重的特点,图案绘饰用笔规整、色彩和谐,善于运用国画工笔绘饰山水、花鸟、动物、草虫、仕女等。多年来,致力于广州珐琅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二、体验非遗乐趣
杨大师介绍了掐丝珐琅的工具材料有:金丝、彩砂、粘丝胶、铝板、剪刀、镊子等。他还示范制作掐丝珐琅流程,制作掐丝珐琅画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掐丝、点蓝。随后老师们动手尝试掐丝珐琅画的制作,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
步骤:
1、画线稿:老师们提前已经准备好了规定尺寸的线稿。用长尾夹把线稿夹在铝板上,用复写纸把线稿拓印在铝板上。
2、掐丝:用合适的力度把金丝拉顺畅,粘丝胶涂在线稿上,用镊子夹住一头,拉直之后顺势粘上,操作起来更省时间。重点是接口要完全闭合,且金丝的底部要与画板完全贴合,目的是为了制造出封闭空间,使之后的沙液不会漏出。
老师们特别喜欢掐丝环节,需要先把金丝线捋直,剪成适合的长度,一点点的用工具弯曲成想要的形状,有些还需要将金丝扭转成不同形态,但慢慢就掌握了技巧,我们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完成掐丝这一环节,完成后的成就感满满!
3、点蓝: 真正的景泰蓝工艺所使用的颜料是景泰蓝釉,而老师们是体验制作用的是彩砂,但是我们也能通过这些普通易得的材料,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彩砂填色,根据图案的配色,一点一点的用已经调好的彩砂把颜料填进去,注意不要超过金丝的高度,少量多次,不够满,再补哦。
4、封胶装裱,uv胶或者滴胶封胶,这一步比较关键哟,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然后装裱合适的外框。
此次活动,老师们体验了掐丝珐琅制作过程,在研讨与实际操作中对于如何开展活动,怎样将非遗继承、发扬传统非遗文化相结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骨干教师培训掐丝珐琅作品
撰稿: 杜景丰 张娜 冯洁茹 吴星云
编辑: 林键馨
审核: 陈钧
鸣谢: 广州市陈钧名师工作室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广州市越秀区大南路小学
广州市越秀区广中路小学
杨志峰广州珐琅工作室
嘉宾: 杨志峰老师
吕惠卿老师
黎秀贞老师
肖霞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