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

姜翠珍
创建于2023-11-17
阅读 84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入学的兴奋与激动伴随着妈妈给我缝的新书包开始,那是用各色碎布头剪成三角形对成正方形,一片片,一片片,千针万线缝制的一个小书包,我喜欢的不得了,睡觉时都要放在枕头边(妈妈是村里手艺很好的裁缝,所以才有这许多小小的布头,小伙伴们可没我这个福气)。

        学校就在本村,离我家我也就五六百米,教室里有个大土炕,占据了房间的三分之一。大炕就是讲台,黑板用个三角架子支撑在大炕中央,进门靠墙处-一边用土块做了三个台阶,便于老师走上讲台。课桌和凳子是用村里的老榆树锯成的大约一寸厚的,带有树皮的,歪歪曲曲的木板搭在土块敦敦上,用泥巴做了固定,一高一低,高者为桌,低者为凳。这种木板课桌虽然简陋,但也是村民们在农忙间隙抽空给我们搭建起来的,给予了他们的厚望······在这个教室里,每个孩子都是土猴子模样,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刮破衣裤。每个学生的衣裤都有补丁。不同的就是谁的妈妈手巧,补丁就会平整好看点罢了。

  我们的教室里有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班,给一年级学生讲课时,二年级学生写作业,给二年级学生讲课时,一年级学生写作业。也许是没有多余的教室?也许是没有足够的教师?或者兼而有之吧。

        为什么会有个大炕呢? 想必大家一定很好奇,这个大炕房是当年知识青年下农村时的宿舍。我上学那时,他们已经返城了,这房子空出来了,正好用做教室。

        关于大炕,那可是令童年的我们神往的地方,有能力上黑板答题时才有资格从台阶走上大炕。老师不让孩子们上炕是担心调皮的我们把炕踩塌。长大后问了父母,才知道,由于那时农忙抢收,根本没时间去拆炕,所以我们就在有大炕的教室里上课大半年。

        记忆中老师站在上面讲课,我们需仰视才见。现在想想,那不正是对知识的敬仰,对知识渴望最美的样子吗?

       最喜欢的是老师给我们读故事,印象很深的《雷锋的故事》和《高玉宝的故事》,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精神就是我们心中的榜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里,高玉宝和长工们,受尽地主周扒皮的压榨,周扒皮半夜学鸡叫…. 我们听着,感动着,为雷锋,为高玉宝流下了童真的泪水。

        那个年代,真的非常非常缺纸,很难买到作业本。妈妈就拿祭奠祖先用的那种粗粗的黄纸,用针线装订成作业本,给我和哥哥们使用,那种本子特别费铅笔,削好一只铅笔,最多写几行就秃的不能再写了,削铅笔也是个技术活儿呢·····

       三年级时各村学校合并到大队部(现在的村委会)附近新建的学校,十多公里的路程,春夏秋季节,就怕途中那条巨宽的渠里有水(农民灌溉用水),每次都是我哥哥背我淌过水流湍急的大水渠。再大一点时,就自己脱了鞋子,挽起裤管,和同学们手拉手淌过水渠。冬天就难熬了,记得那时雪特别厚,有时候雪都抹到膝盖处。每逢大雪的早晨,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田埂或沟渠,我紧跟在哥哥后面,深一脚浅一脚,一脚踩空,就会一个跟头栽进雪窝窝里,哥哥回头拉我出来,就这样趔趔趄趄赶脚儿去上学,迟到是常有的事儿,这样特殊天气里老师也不责怪迟到的我们,“报告”一声进了教室,老师还让我们先在火炉边烤烤,不冷了再回座位。

       课外读物,源于我的同学雒晓红,和我一个村,她家是从县城疏散到农村的,她的父母给她订了《少年文艺》,她很慷慨,每次看完了就会借给我看。但是她没看完期间,我心里那个痒痒啊,在放学路上求她讲给我听。有很长一段路是从庄稼地中间走出的小路,只有一人前行的宽度。我走在她后面吧,听不清她讲的内容,走在她前面吧,又不好意思,求人家讲故事,怎能抢在她前面走呢?这是我记忆中最纠结的一段路.....

        也是至今回想起来最难忘的一段路,它既是童年也是我继续走下去的起点!

阅读 84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