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地处黄河上游广袤的黄土地带,植根于黄河文化的基因传承,是黄河上游非常重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是西北地区一颗灿耀眼的史前文明标示和符号,与黄河相伴而生,相依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家文化距今约4300年至3500年,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先在广河县齐家镇园子坪村齐家坪发现而得名。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东起泾、渭流域,西至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省的湟水流域,北涉宁夏南部和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南达白龙江流域。渭河上游、洮河和湟水中下游是其中心区域。”横跨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四个省区,如按地域计算,它东西绵亘,分布在约800多公里的广阔地区。这是季风的边缘带,也是农牧交错带,是这个特殊地域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史前文化。齐家文化的地理背景,具有明显的变化性和过滤性特点。地势起伏、地貌复杂、沟壑曲迴、环境多变、生态多样、气候差异、物产丰富、生业多元、气象万千,广阔的西部成为齐家文化驰骋的舞台。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齐家文化由于分布跨度大,依据不同地域所显示文化面貌的差异,学术界又把齐家文化分为五个类型,即东区的师赵村类型和七里墩类型,中区的秦魏家类型,西区的皇娘娘台类型和柳湾类型。总的看来,东部遗存时代早于西部遗存。齐家文化时逢华夏文明从史前社会迈向王朝国家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它大体存在于距今4300-3500年的大跨度时间范围,经历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的万邦林立到华夏一统的特殊历史阶段,亲身参与了中华文明初期发展的演进历程。齐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祖源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由于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夏商文化之间的遗迹在我国十分少见,齐家文化遗址在世界同类遗址中极其珍贵,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齐家文化的发现,是史学界和考古界的重大发现,证明以临夏地区为核心的黄河上游地区从四千多年前起就不但有人类活动了,而且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根据齐家文化各处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 、铜器、骨器、石器等文物来看齐家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它的经济、文化已达到文明前夕的高度,它的文化内涵已达到史前社会的最高阶段,已处文明社会的前夜,因此很多学者都主张齐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华夏文明起源的社会基础。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那些“重量级”的文物国宝,齐家文化在史前考古中又有那些“独开生面”的重要发现呢?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1. 中华第一镜(齐家坪遗址)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7df7066ee91410ca17f79f6759f6422.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7a5af9f6cab453ebe2a435686a99b8e.png)
齐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镇园子坪村齐家坪自然村为中心的周边,地处洮河西岸台地上,为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多米,面积约600000平方米。遗址地坎上暴露有大面积的白灰层居住面、灰层等文化层,夹杂有大量陶片、石器、骨器、兽骨和炭渣等遗存。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并进行了发掘,1945年4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中国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学家夏鼐又调查了齐家坪遗址,在该遗址发现“数处有灰层,有一处且露石灰面”。1975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尤其是发掘出土的一面铜镜,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铜镜之一。从考古发掘结果分析,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齐家文化包含有聚落和墓葬的大型遗址,内涵丰富。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镜在古代也称为“鉴”或“照子”。《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远古时期,先民们用自然界的水映照,而后于陶鉴中盛水映照,甲骨文中“监”字的写法,就是以器皿盛水而人观照于水。随着冶金技术的出现,因受到铜制工具光洁表面成像的启发,发明了铜镜。
铜镜作为日常用物,在我国使用历史非常久远,可追溯到上古神话传说时代,《黄帝内传》:“帝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镜十二面,随月用之”。1975年甘肃考古队在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时,在M41号墓葬中发现一枚铜镜,直径6.2厘米,厚0.3厘米,镜面光素无饰,扁平,背面中间附有一桥形钮,钮高0.5厘米,镜面有光泽,器形较小,通体锈蚀,但边缘规整光滑,属于一次范模浇铸成型,钮部有锻饰痕迹。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年代最早的铜镜,在铜镜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镜”。
除此而外,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又相继发现2枚铜镜,分别是广河齐家坪遗址出土的重环形纹铜镜和青海贵南尕马台M25号墓葬中出土的七角星纹铜镜。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将我国青铜镜的铸造和使用史提前到了公元2000年左右,和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地区的时间大致相当,在我国的铜镜发展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2. 黄河磬王(喇家遗址)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7df7066ee91410ca17f79f6759f6422.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7a5af9f6cab453ebe2a435686a99b8e.png)
大约在4000年前,一场大地震伴随着巨大的洪水,瞬间吞没了居住于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的喇家先民,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直到20世纪末,喇家文明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喇家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地处黄河北岸台地上,属齐家文化中晚期为主的大型聚落遗址。1999年至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历时9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齐家文化的聚落居址、高等级墓葬、环壕、小广场、祭坛等重要遗迹,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新发现。考古发现该聚落遗址毁于4000年前的地震和洪灾,是已发现的中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2001年6月被中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入选2001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从蛮荒蒙昧到文明的诞生,人类社会走过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其中,乐器的源起与发展贯穿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进程。我国先秦典籍《尚书·益稷》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里的“石”即“石磬”,它是在人类发展初期就已产生的一种古老的打击乐。
2000年6月12日,王仁湘和其他考古工作者在喇家村进行考古发掘时突遇大雨,当他们急忙跑到附近一户老乡家避雨时,目光锐利的王仁湘发现村民家的院落墙根立着一块大石板。石板状若石刀,侧中部穿一孔,可悬挂。据考证,这是一块属于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的石磬,它就是黄河磬王。
黄河磬王长96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上面刻有花纹,中间偏上有一圆孔,边缘刃部有打磨痕迹,该器用深色页岩加工制成。上面刻有花纹,中间偏上有一圆孔,边缘刃部有打磨痕迹,两面及四边经过细致修琢,上端有琢制的穿孔以便于悬挂,经专家实验,敲击时有洪亮的金属声,声音清脆而富有韵律,和鸣悦耳。现在下边一角已经沿节理出现残损。其形状与长方形石刀类似,有人称它“刀形石磬”。由于这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形状特别、器形最大的一件,故称“黄河磬王”。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齐家文化时期,原始器乐发展到更高阶段,礼乐文明萌芽,石磬是社会生活中的礼器和重器。黄河磬王的出土,代表了齐家文化在青海高原的发达程度。如今黄河磬王若被敲击,其声音依然醇厚悠扬。喇家遗址黄河磬王传出的古老乐音,是喇家先民辉煌文明的余音,也是喇家文明最后的挽歌。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3. 世界第一碗面条(喇家遗址)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7df7066ee91410ca17f79f6759f6422.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7a5af9f6cab453ebe2a435686a99b8e.png)
我国有关面条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东汉末年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记载;“蒸饼、汤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麪条子》:“索饼,乃今麪条之专名。”麪条,就是面条。
国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面条最早是中世纪时期在中东地区发明的,后来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意大利,意大利人进一步把面条食品传播到欧洲以及全世界,认为这个时间比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到欧洲的时间早得多,支撑这种说法的是曾有考古学家在意大利的一座山洞中发现了一组壁画,画的内容就是面条的制作过程,而且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我国关于面条最早文献记录是东汉时期,比意大利要晚一些,因此大家认为面条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此外,很多国家都认为面条是他们发明的,但除了意大利和中国外,都缺乏相关文献记录,所以不足为据。
1982年,在一场文物普查中,喇家遗址首次被发现。喇家遗址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1999年,考古队专程来到青海省民和县考古,揭开了喇家遗址的神秘面纱。喇家遗址存在于新石器时代,4000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灭顶之灾。2002年的发掘中,在20号房址地面发现了一件倒扣的齐家文化篮纹红陶碗,碗内残留物风化很严重,只残留表皮一点薄薄的物质。经科学鉴定,证实该残留物是喇家遗址先民用小米粉压制而成的面条食物。由于这只碗倒扣在地后立马被泥沙掩埋,造成了类真空的环境,因此面条虽然风化,但形状仍在。这碗面条儿呈米黄色,粗细均匀,直径约5毫米,长度约500毫米。经过专家分析检测,它主要由小米和少量的糜子制作而成,考古人员还在这碗面条中发现了动物骨头的碎片,说明是一碗荤面条。由于陶碗倒扣而且被洪水物质覆盖,这碗4千年前的面条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实物考古资料,也让面条起源于西方还是东方的争议似乎逐渐清晰起来。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4. 中华璧王(上湾遗址)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7df7066ee91410ca17f79f6759f6422.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7a5af9f6cab453ebe2a435686a99b8e.png)
上湾遗址位于东乡族自治县五家乡牛沟村上湾社,遗址大致范围分布在东乡族自治县与广河县交界处的王家山山脊南北约1000米、东西约100米范围的东西狭长地带,遗址主要分布在北坡,西侧亦有发现,属东乡族自治县辖境。该遗址东南距广河县城约2.5公里,西北距东乡族自治县城锁南坝23公里。GPS坐标:N35°30'34.89",E103°33'26.53",海拔高度2309米,遗址主要分布在王家山北坡,早年“农业学大寨”时已被平整成多层梯田,地层扰动较大,地表散见陶片、玉料、骨器。遗址西侧断坎有约2米长的水平状白灰面遗迹,属于齐家文化。
2018年5月25日下午1时许,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五家乡牛沟村实施散居群众扶贫移地搬迁集中安置工程时,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推土机推出了七片不规则的每片带四个孔的玉质片状器。经我国著名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仁湘先生等专家现场鉴定:属齐家文化,并命名为“玉·七联璧”。该璧直径74厘米,孔径24.5厘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齐家文化玉璧体积最大者,在多璜联璧中可暂居璧王之位,对于齐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现收藏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博物馆。
上湾因“玉·七联璧”的出土而名声大振,随后东乡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4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5.中国矛王(沈那遗址)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7df7066ee91410ca17f79f6759f6422.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7a5af9f6cab453ebe2a435686a99b8e.png)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地处湟水及其支流北川河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194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裴文中最早发现,出土各类文物约万余件(包括陶片),属于齐家文化。陶器器形繁杂多样,计有罐、瓮、盆、尊、鬲、拼盘器(将大口平底罐切成四瓣烧制)等。出土石器有石斧、石刀、石凿、石壁、石镞、盘状器,其中以盘状器最多。另外还出土有少量骨锥、骨针、骨镞,对于研究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的社会组织形态和史前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等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006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至199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的沈那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时,一件古锈斑驳的青铜大矛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出土。沈那铜矛由“身”“骹”两部分组成,长61.5厘米,宽19.5厘米,叶中部有高1.5厘米的脊梁,重2.87千克、加之柄杆及缀饰,体量约10斤。由其矛体前锋浑圆,双面铸脊,两侧开刃,形似阔叶;圆銎下端铸有一穿和三道凸起的圆箍,与刃部接合处铸一倒钩,渗出沧桑威严的冷峻光芒,它那宽大雄浑的体量令学术界无比震惊。经过技术检测,圆銎两侧、穿及倒钩处仍然保留着合范的铸迹。由此印证,齐家人已经掌握冶铜与熔铸分化的工艺,并超越了天然铜锻打成器的初级阶段,沈那铜矛为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一件青铜矛,1996年,其经国家文物鉴定小组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中国矛王”。
据传,戈、矛、戟在五帝时代便已诞生,最初的矛以石、骨、木等材料制作 。《尚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考工记·庐人》曰:“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郑玄注:“把持曰寻,倍寻曰常。酋、夷,长短名。”先秦典籍《韩非子·难一》载:“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矛”流行于商周至汉代时期,它不仅是进攻性刺杀兵器,而且还是一种勇武力量的象征。商周时期,冷兵器制作普遍采用青铜材质。春秋战国时期,铜矛的造型逐渐变长,锋部厚重。汉代以后,采用铁质。西周时期,又研制出矛与戈熔铸为一体的冷兵器——“戟”,它既能横击又可直刺与钩杀,杀伤力极为强悍。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乔虹介绍,沈那铜矛为欧亚草原赛伊马图尔宾诺文化的典型器物,其出现在青海西宁,应为文化交流的产物。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6. 中国最早坟丘(磨沟遗址)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7df7066ee91410ca17f79f6759f6422.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7a5af9f6cab453ebe2a435686a99b8e.png)
磨沟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潭县陈旗(今王旗)乡磨沟村南侧,地处洮河西南岸的一处台地上,面积约1.2万平方米,1980年调查时发现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及宋代的遗存。2008~201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对磨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是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清理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墓葬1688座,为进一步认识齐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了解西部地区古代民族的迁移及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例证。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磨沟遗址,除了一般的土葬之外,考古人员发现了在墓上设置封土的现象,在墓上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标志。磨沟遗址墓地达到了一万多平米, 共发掘了1700多座墓葬,整个墓地的规划排列非常有序,墓葬间距又很小小,墓葬之上的封土其实就起到了一个幕上标志的作用。同时,考古人员也注意到,少数的墓葬虽然已经没有了封土,但是在地表发现了黄土堆积的遗存痕迹和大致范围。这就意味着很多的墓葬原来有封土,经地表的破坏,原来的封土已经不存在了。专家判断在整个的磨沟墓地中,封土有非常大的比例。
磨沟墓地是黄河上游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是目前所知的齐家文化时期最为复杂的这种墓葬形制,所以对于中国史前时期的这个墓葬形制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材料。磨沟墓地发现了中国史前时期最为复杂的埋葬方式,尤其是多人多次合葬的这种现象,对中国史前时期的埋葬制度、埋葬习俗的研究意义重大。磨沟墓地发现的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坟丘,也为封土以及墓上建筑的早期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7. 中国最早的铁器(磨沟遗址)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7df7066ee91410ca17f79f6759f6422.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7a5af9f6cab453ebe2a435686a99b8e.png)
2008年至201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对磨沟墓地进行了发掘。这个墓地所处的位置北临洮河,东南西三面环山,整个墓地的范围是一个马蹄形的台地,墓地的面积达到了1万平米,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整个墓地它的排列有序,29 排,每排比较多的墓葬达到了 100 多座,而少的也有几座甚至十几座。整个墓地发掘的过程持续了五年,收获非常大,每次发掘都会有一些新的惊喜。
在中国以往的考古发现当中,在早于 3000 年的时段当中,发现铁器是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境内,目前确认的早期铁器最早的年代应该是在距今 2900 年左右,而磨沟墓地发现了距今最早的铁器,经过检测分析,磨沟的这两件铁器,其中一件已经没有这个没有铁质,另外一件是有这个铁质的,而且是属于块炼渗碳钢锻打而成,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以往在河北、河南地区也发现过这个铜、陨铁的复合器,但是因为这个他没有办法确认是完全的这个人工冶铁制品,所以整个的这个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也就属于磨沟墓地的这个新发现,因此这件器物是非常的重要,非常的有意义。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8. 中国考古发现中迄今已知器型最大的铜斧(齐家坪遗址)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7df7066ee91410ca17f79f6759f6422.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7a5af9f6cab453ebe2a435686a99b8e.png)
中华第一镜外,齐家坪遗址还出土了一件红铜斧,是我国考古发现中迄今已知器型最大的铜斧,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铜斧空首,首部为圆唇,柄端饰有交叉线纹,内中残留了木柄的断茬,斧头两侧有对称的两个半环形耳。双耳空首斧是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的典型因素,发现于新疆、甘青地区的辛塔拉类遗存、哈密天山北路文化、四坝文化、齐家文化中晚期等。在朱开沟晚期还发现有铸造此类器物的石范。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士生导师林沄甚至注意到二里头文化三期的戚(古代兵器,像斧)实际也属于此类青铜器的变体。此斧为锡青铜合范铸造,单范铸造方法比较简单,属于比较原始的制作方法,只需要一块范便可铸造出铜器;而合范铸造相比单范铸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也要复杂的多。合范就是在铸造 器物时需要至少两块及两块以上的范才能够铸造出器物,即不但要有外范,还要有内范。早期铜器制作工艺中这种合范技术的发明,要比冷锻技术和单范法有很大进步,为以后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由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的《中国通史》中对这件国宝级文物进行了重点介绍:“广河齐家坪出土的一件红铜斧,长15厘米、刃宽3.2厘米、顶宽4厘米、厚3.1厘米,空首,内中残留了木柄的断茬,斧头两侧有对称的两个半环形耳……可见铜器已进入当时人们物质生活中许多领域。同时,齐家文化的铜器生产,经历了一个从红铜到青铜这样的过程。”“齐家文化居民掌握制作青铜技术的时间,当在夏纪年之内。在夏纪年之前,齐家文化已发现的铜器数量,已远远超过同时期的中国境内的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且品种多,同时,不仅早已掌握了冷锻技术,还掌握了单范,甚至合范铸造技术。可肯定这时当早已脱离早期金石并用时代,已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的发展阶段。在夏纪年的齐家文化,还存在相当数量的红铜制品,如前述齐家坪出土的铜斧,便属这种制品,同时,还有采用冷锻技术制作的青铜器及铅青铜制品,故仍只是处于青铜时代的伊始阶段。”(《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455—456页)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
从以上齐家文化遗址中史学界和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不难看出,特定的时空条件塑造了独特的齐家文化。它是东亚的农耕文明与中亚、西亚以及其他周边区域的青铜游牧文明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交融所形成的一种复合文明,兼有农业和牧业的混合,曾现生态农牧的原始雏形,有过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转型。它是继往开来的史前文化,也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还是早期西部开发最成功的主力。在约4000年前全球变化的气候事件中,它扮演着积极角色,与自然相随抗争,相伴而行,见证了环境变迁,见证了极端灾害,更见证了灾难中崛起的华夏文明和最早中国的煌煌远古历史。
因其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特殊重要的地位使以临夏为核心的黄河上游地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最早成型地,是实证中西文明交流汇聚地、中华民族商贸流通中转地、各民族多元文化交融地的核心资源,是丝绸之路之前的“彩陶之路”“青铜之路”“玉石之路”和“海贝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商贸流通中的影响极其深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90f425694a11426ab310e48dae2fa9d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