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TDB瘦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胖TDB瘦的文章

创建于2023-11-17 阅读238


       襄渝线铁道兵牺牲有多少

    

——写在襄渝线通车50周年之际

    

                 林建军


       

    


1973年10月19日,襄渝线在陕西省旬阳县棕溪接轨通车——这是铁道兵修建的最著名的大三线铁路之一。铁道兵在棕溪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的接轨仪式。2023年10月19日,是襄渝线接轨通车50周年纪念日。

    襄渝线铁道兵牺牲有多少?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之所以说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就因为这是铁道兵成立75周年以来谁也叙述不清的事情。

    襄渝线东起湖北襄阳,西经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襄渝线全长915.6公里,铁道兵新建正线859.6公里,是共和国继成昆线后修建的又一条大三线铁路,工程代号2107。

    襄渝线西段(渝达段,即重庆到达县段)于1968年4月展开施工;襄渝线东段(莫胡段,即莫家营到胡家营段)于1969年3月展开施工;襄渝线中段(胡达段,即胡家营到达县段)于1970年3月展开施工。经过近6年奋战,襄渝铁路于1973年10月19日在陕西省旬阳县大棕溪全线接轨通车。

    铁道兵开始在襄渝线集结兵力时,成昆线还没有通车(1970年7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1969年6月,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在成都成立,对成昆、襄渝线施工部队施行统一领导和指挥。

    当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局势,遵照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铁道兵在襄渝线投入了重兵——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共23.6万兵力。

    从起点襄阳循着襄渝线的走向,铁道兵依次布阵的8个师为:铁一师,师部驻湖北省均县(今丹江口市);铁十三师,师部驻陕西省白河县城;铁十师,师部驻陕西省安康县城(今安康市);铁十一师,师部驻陕西省安康县城(今安康市);铁二师,师部驻陕西省紫阳县城;铁八师,师部驻四川省万源县;铁七师,师部驻四川省达县(今达州市)城北;铁六师,师部驻陕西省紫阳县毛坝关。

    6个师属团为:铁三师的11团,配属铁六师施工;铁四师的20团,配属铁八师施工;铁五师的21团配属铁十一师施工,铁五师的23团配属铁十师施工;铁十二师的60团,配属铁六师施工;铁十四师的70团,配属铁十师施工。

    2个独立团分别为独立汽车团与独立机械团。

    2016年9月,铁道兵公益基金全资赞助的《铁道兵英烈名录》出版后,我曾经做过一次统计:在修建襄渝线期间,铁道兵牺牲官兵(包括病故、事故、意外死亡)1365名,其中有女兵7名。如果以铁道兵新修正线859.6公里计算,平均每修2公里铁路牺牲官兵超过3名。在2016年9月之后,又是6年多过去了,《铁道兵英烈名录(增补本)》于2022年7月脱稿,陆续又有襄渝线牺牲官兵被新找到,记录在册。这种记录,至今还在延续。

    襄渝线铁道兵牺牲有多少?谁敢说有多少?!在此也希望知情者提供信息。军礼!

    在襄渝线通车50周年前夕,我试着再做一次统计,并与“铁道兵成昆线牺牲有多少”做一个比较。铁道兵各师各单位的先后顺序,按照阿拉伯数字,由小至大依次进行排序。

    襄渝线铁道兵牺牲者统计的范围,涵盖一切牺牲在襄渝线上的铁道兵官兵,包括全线接轨通车后仍在襄渝线上整修病害铁路的人员。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的铁一师,先后参加了黎湛线、鹰厦线、外福线(1、3、4团)、碧河线(3团、5团的部分连队)、内昆线、贵昆线、成昆线、襄渝线等铁路线建设。铁一师2团还参加了援越抗美战争。

    1969年4月11日,铁一师奉命调湖北承担襄渝线工程施工任务。师先遣组率3团3营、5团2营、通信工程连、发电营架线连共2425人向湖北开进,先期进驻管区,为后续部队全面开进做前期准备工作。1969年12月,师机关由云南省元谋县龙街进驻湖北省均县(今丹江口市)。1971年1月,铁一师在十堰市开设指挥部,1972年1月28日由十堰迁到六里坪。1973年1月1日起铁一师统一由铁道兵西南指挥部领导。

    当年,为支援共和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大规模的建厂工作,国家要求铁路必须于1970年通车到达十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铁一师先后派出部队2.6万人开赴襄渝线东段施工沿线。

铁一师襄渝线牺牲有多少

    铁一师在襄渝线起点的十堰市建有以师为单位的《老营革命烈士陵园》,这是铁一师修建襄渝线牺牲官兵的集中安葬地。老营烈士陵园是襄渝线上铁道兵最宏伟的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内有196座铁道兵牺牲官兵墓,其中铁一师牺牲官兵墓为175座,包括铁道兵一等功烈士李安普墓。

以下为铁一师襄渝线牺牲人员名单 总计:202名

李安普(一等功)

曾明坤(二等功)

刘长高(二等功)

何爱华(女)

    陈家其   刘安生   林金霖   陈农清     

李有智   高大良   向庭中   欧阳良德 

蒋茂生   赵仕荣   孙怀林   刘占国 

沈乐元   郑天德   罗永文   钱炳宣    

马自应   陈忠达   傅忠华   张尔环    

张瑞生   邹学范   王家顺   韩祖春 

徐春德   罗安良   陶明聪   陈道安  

杨长棋   朱有龙   胡锦和   胡再觉 

范宏武   肖时辉   怀学东   许铭国 

杨明森   武从椅   付世洪   姚为连 

邓明安   芮其悦   黄利启   张登魁  

郭羽廷   宋声清   李维鹏   刘顺成 

杜林荣   邓宽明   蔡国松   王文斌  

纪合祥   黄鱼斌   曾爱民   陈福银 

徐乃忠   王胜利   郑学信   马贵发 

杨小乱   王兰新   魏保宁   陈洪发 

卞长华   朱 能   李进世  王仲顺 

赵秋和   黄三云   胡玉峰   陈运华 

赵思进   汤明学   张正国   李根良 

赵网尔   赵忠信   林宝加   杨登友 

代正银   王明春   郑继龙   郑金申

周贵生   郑德模   杨锡荣       孙尚泉 

谭亚锋   杜茂增   王厝边   张邦明 

冯在权   刘正标   李善恩   汪道华 

冉瑞刚   敬锡广   陈德芳   孙开源 

姜青书   项永泉   赵明元   庙广杰 

张宗卫   张继冉   李副典   邓见军 

林大东   黎笃田   林锦芳   黄健生 

周钦四   黄陈坤   尹帮胜   彭光红 

杨小清   辜运勋   蒋启军      穆良德 

刘叙湘   刘远华   兰祥万   葛汉平 

王戊生   吴锦磷   张先贵   陈大富 

王义玉   饶景章   赵秋顺   佴同祥 

王忍富   张 明   林升展   吴宗贵 

卢增忠   于文学   王学正   佘如仲  

    申进祥   曹实城   徐进伦   冯学银 

寇炳生   王世均   黄春生   马恰甲

杨佐武   吴成权   许镇良(碑文:徐镇良) 

刘慎中   殷锡钎   郑雨延   郑枝欧 

陈应才   王喜臣   王应芳   邓家发 

徐胜高   余光林   张桂山   唐长建 

唐正明   刘文涛   宋昌升   孟凡明 

陈万银   王秋冬   高文忠   胡粪堆 

张文银   周成书   许生岭   张继胜 

倪学武   许秋红   贺志江   王和建 

邓永明   徐学林   尹凤台   胥中元      

张邦和   罗启玉   陈有林   刘桂生     

倪田生   杨义昌   索余粮   刘占岭 

李 福   陈正如   张 明   唐焕文 

李孟其   谭顺伦   付国正    

    

    

1970年5月9日,中央军委下达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从越南回国命令。6月1日,一支队下发“关于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关于一支队在完成同班段铁路工程任务并交付越方后于6月下旬开始经友谊关回国,进驻陕西紫阳地区,休整两月后,投入襄渝线施工的命令’的命令。”6月20日,8团由湖北谷城县五山区调驻陕西省紫阳县蒿坪区。6月26日,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撤离越南回国。6月,师代号改为5752部队。7月18日,师部驻陕西省紫阳县城关镇。

1971年2月20日,倪恒昌任铁道兵第二师师长。

    铁二师从援越抗美前线回国,于1970年7月大部从陕西石泉,6团、8团从湖北经安康拉练进入工地,师部驻陕西紫阳。在管区内从东至西按8团、6团、10团、7团、9团部署,负责各自管区内的全部桥、隧、站、线的施工。

    铁二师1970年7月投入襄渝铁路建设,第一阶段主要担负白岩寨隧道出口段(DK358+000)至任河大桥西(DK398+575)段内的主体工程修建。该段正线总长39.95公里,有桥隧69座,延长32.23公里,占正线长度的81%。主要工程量有隧道28座,延长28.16公里,占正线长度的70.5%(其中2至5公里长隧道4座,1至2公里隧道8座,双线隧道2座);桥梁41座,延长4.07公里(其中双线桥3座,三线桥6座);车站5座。第二阶段从1974年4月开始,管区从构园铺汉江桥东(DK238+617)至任何大桥西(DK398+575),长135.86公里,主要担负收尾配套和病害整治任务。

    重点工程有2公里以上隧道4座,分别为白岩寨、胶腊坡、小米溪、芭蕉口。大桥3座,分别为大米溪、紫阳汉江、任河。

    1975年8月1日,师代号改为89202部队。12月1日,根据铁西指通知,五十五野战医院由铁道兵第二师代管,执行团级权限。

    1976年4月24日,师部移驻陕西省安康县城关镇文武大队。

铁二师襄渝线牺牲有多少

    2010年10月与2012年5月期间,我先后两次奔赴襄渝线,寻找、拍摄安息着铁道兵官兵的烈士陵园。这期间,我先后拍摄了紫阳东山烈士陵园(主要为铁二师烈士),以及位于紫阳洞河的6团烈士陵园、位于紫阳向阳的7团烈士陵园、位于岚皋县烈士陵园的8团烈士墓,9团与10团的大部分烈士当年已迁葬于紫阳东山烈士陵园。

    铁二师的两位一等功烈士——丰如洲与张帮登均牺牲在襄渝线上。

丰如洲烈士,安葬于岚皋县烈士陵园。

    特别说明:一、张帮登烈士,在紫阳洞河的6团烈士陵园、紫阳向阳的7团烈士陵园、紫阳东山烈士陵园内各有一座墓,碑文各异。烈士的姓名应以6团烈士陵园的碑文为准——张帮登。二、紫阳东山烈士陵园内的烈士墓应为衣冠冢。依据:我是在2010年10月前往紫阳东山烈士陵园拍摄的,后于2012年5月到达紫阳洞河6团的烈士陵园拍摄时,张帮登烈士墓完好如初,毫无迁葬的迹象。三、7团烈士陵园内的烈士墓在多次修葺中有过移动,且很难找到碑文的出处。张帮登烈士为什么会在7团的烈士陵园中也有墓?目前无解。

铁二师襄渝线牺牲人员名单 总计:193名

丰如州 (一等功)

张帮登 (一等功)

陶伍佬(二等功)

杨文华(二等功)

吴 伟(女) 

    徐梓发   郭炳星   闫友细   赵成安 

李加环   曹必森   陈世新   熊杨武

胡永多   李敬民  丁建发(碑文:丁溅友) 

刘传香   李正荣   陈家铭(碑文:程家铭) 

徐常远   尹善庆   罗树荣   崔庆良 

周之清   姚金明   易帮金(碑文:易邦金)

王石宝   顾兴武   张万群   王长清  

吴大伦   余彩芹   邹锡海   刘建宏 

姬长寿   刘茂松   谢燕迎   姚怀成 

高光荣   刘光华   龙清发   肖成德 

李长桂   卓顺平   陈 球   张玉良

赵绍祝   张望雄   刘元生   李熏秀 

王国友   胡国福   谭正秀   葛允良

张祖富   陈志富   鲁如言   王继成 

薛心焕   曾寒生   刘祖荣   饶新民

彭德林   廖华均   黄永祥   陈永明 

周彩云   冉宏溪   陈习久   黄传望

    甄文虎   李绍新   佘安户(碑文:余安富)

黄国祥   禹言志   黄廷华(碑文:黄延华) 

文昭然   路从前   林邦华(碑文:林帮华)  

罗永新   李洪兴   王务兵   王道新 

王德才   王志新   潘延保   刘胜余 

卢占林   朱胜烈   莫先胜   许发源 

柳文凤   罗杨银   侯克彬(碑文:候克彬)

王泽淼   徐文良   李振仁   严圣杰 

杨文学   李振国   王凤山   何时华 

李振贵   杨世明   李光文   袁宏江 

王上海   丁相雍   刘副珍(碑文:刘福珍)

马金双   占祖祥       邓廷安(碑文:邓延安) 

张明学   徐玉清   沈裕奇(碑文:沈玉奇)

陈柏南   杨海明   薛过关   周裕胜 

刘喜云   秦鱼明   李 军   苏 娥

王光峰   占顺南   胡应忠   屈随旺 

颜捷文   马光科   杨皖滇   李彦斌

吴福德   石成光   王家敏   杨清元 

张明英   彭贵有   尹长福   毛志仁

李玉会   奉正伍   张正明   陈祖荣 

郭善德   李仁福   赵耀接   程晋供

    任治安   马树敏   李贤柱(碑文:李贤桂) 

汤罗哩   蔡光华   卓映全(碑文:卓映泉)

杨 林   苏江彦   吴会信   杨通成   

赵承生   韩修洲   唐永清   邱贤顺 

赵根春   成爱生   李善东   张流省 

徐玉洪   马国祥   高玉照   毛恒章 

鲁永升   徐能国   卢孝忠   潘智谦 

谢君连   黄保连   段如金   蹇和友 

唐 田   黄振富   杜金安   杨忠建 

王桂初   陈桂荣   高晋杰   陈祖鑑 

李德海   万华庭   李成宝   姬悦林 

危跃明   陈中国   秦鲁民   肖春峯    

     

襄渝线上师属团(1) 铁三师11团

简要回顾铁三师的历史——

    铁三师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第三、四支队,组建于1948年8月15日。1949年5月16日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三、四支队,1950年8月1日正式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三师,1951年1月31日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三师,1954年6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三师。1984年1月1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撤销铁道兵的决定,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序编为铁道部第十三工程局。2001年4月改制为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3月改建为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三师11团是铁道兵在襄渝线上的6个师属团之一,配属铁六师施工。1968 年4月,铁三师第11团奉命调往西南配属铁六师参加襄渝铁路渝达段施工,直至1970年底归建。

    在《铁道兵英烈名录》中,可见铁六师对配属施工的铁三师11团牺牲人员的记录如下,总计21名:

    窦连成   刘文东   张三荣   刘奎甲 

袁福光   魏大金   林祖伦   苏天宝

林凤祥   刘新昌   李仁江   许庆久 

孟宪明   严文利   王增恩   徐国民

赵正喜   王福全   杨 波   赵高华 

陈钱同  

    其中刘文东、张三荣、李仁江、孟宪明安葬地不详,王增恩安葬于重庆北碚公墓,其余全部安葬于广安市三墩坎烈士陵园。另据铁道兵资料记录:张仕贵应为铁六师人员,故没有计入。

    综上所述,铁三师11团在襄渝线上的牺牲人员大多安葬于四川广安市三墩坎烈士陵园,在2016年出版的《铁道兵英烈名录》中,我曾经做过详细记录。2023年6月,我通过刘奎甲烈士的侄子,联系上了广安市退役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包括刘奎甲烈士在内的17名牺牲人员的墓碑照片。广安市退役局的工作人员明确告诉我:他们称三墩坎烈士陵园为三墩坎烈士墓,这里只有一片多年前留下的烈士墓,并非是成规模的烈士陵园。这部分烈士墓何时能迁入烈士陵园,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没有维护,工作人员发来的墓碑照片中碑文脱落严重,有的连烈士的姓名也不完整,烈士所属部队的记录更是尽失。铁三师是铁道兵没有官方烈士名录的成建制师之一,如果铁六师当年没有进行记录,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核实碑文了。

    根据碑文记录,铁道兵在广安市三墩坎烈士陵园中17名牺牲人员的姓名如下(如实抄写,碑文中姓名不完整):

    刘奎甲   林凤祥   林祖伦   刘新昌 

苏天保   魏大金   文   利   许庆冬

袁福光(碑文:袁福先。三等功)

陈钱同   窦连成   王福全   徐国民 

赵高华   赵正喜   杨   波 

张仕贵(应为铁六师人员)

    在17名牺牲人员中,有16名碑文写烈士,只有1名写为同志。

    题内话:铁三师在铁道兵的历史上曾经非常辉煌,在对待烈士记录的问题上为何会这样?无从理解!铁三师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回国后,虽然多数时间都在大兴安岭地区,却没有成规模的烈士陵园,至今还能在原始森林中找到铁三师牺牲人员的荒墓,令人痛心!正因为铁三师没有官方的烈士名录,今天想要找到烈士的相关历史记录已近乎天方夜谭!


襄渝线上师属团(2) 铁四师20团

    铁四师20团是在襄渝线上新组建的。1970年3月,铁四师根据铁道兵1970 年第370号命令,扩建20团。20团组建后,配属铁八师修建襄渝铁路,由铁八师代管。于1973年1月5日归建。

    铁四师也是铁道兵没有官方烈士名录的成建制师之一,襄渝线上20团的烈士可见安葬在万源烈士陵园中。2010年10月,我曾远赴四川省万源,实地拍摄万源烈士陵园。

    在万源烈士陵园中,安葬着铁道兵一等功烈士李光松,为救人牺牲于万源隧道的塌方中。碑文:李光松烈士,5820部队11小队副排长。中共党员。四川省西充县红星公社人。1965年入伍,1971年11月13日牺牲。(万源烈士陵园左区 3排1号)

    铁道兵史料记录:李光松 四川省西充县人,1944年生,1965年入伍,1969年入党。时任铁道兵第四师20团11连副排长。李光松入伍后,曾先后9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战友与民兵。1970年11月13日,在隧道塌方时,为指挥战友和民兵撤离险区,被巨石压住,光荣牺牲。1971年8月1日,经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党委批准追记一等功。

    根据万源烈士陵园的碑文,我在《铁道兵英烈名录》中做了记录,20团牺牲在襄渝线上的人员总计24名如下:

李光松(一等功)

    关德芝   林防修   胡国友   梅国平 

李孝温   李桂荣   陆传凤   李桂生 

牛汉文   刘文金   李万水   桑录江 

刘奎法   谢少荣   宋昌礼   吴运江 

王永秀   高利海   罗克文   伍康儒 

董胞能   张虎娃   苟天恩 

     

    1975年5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和铁道兵发出命令,铁四师19团、20团调往新疆,配属铁六师参加南疆铁路新建施工,由铁六师代管。8月,19团、20团进驻新疆。铁四师20团2连连长封必虎牺牲在南疆线上。


襄渝线上师属团(3) 铁五师21团

    铁五师21团是铁道兵在襄渝线上的6个师属团之一,1营主要配属铁十一师进行铺轨施工。铁十一师牺牲在襄渝线上的烈士大多安葬于陕西省的安康烈士陵园,按照常规,21团的烈士也应该安葬于此,我却没有找到根据。

    在安康烈士陵园中,可见铁五师烈士墓。由于种种原因,安康烈士陵园的碑文不规范,目前已经不能详细辨认烈士的所属部队。为了便于甄别,我在《铁道兵英烈名录》中特意注明了墓位号,总计6名。

    钱启文【根据碑文记录:钱启文烈士,7659部队战士。在修建襄渝阳安铁路中光荣牺牲。(安康烈士陵园3排2号)】


贺满红【根据碑文记录:贺满红烈士,7659部队战士。在修建襄渝阳安铁路中光荣牺牲。(安康烈士陵园3排6号)】


陈义华【根据碑文记录:陈义华烈士,7659部队战士。在修建襄渝阳安铁路中光荣牺牲。(安康烈士陵园4排5号)】


崔文喜【根据碑文记录:崔文喜烈士,8725部队战士。在修建襄渝阳安铁路中光荣牺牲。(安康烈士陵园7排3号)】


聂连进【根据碑文记录:聂连进烈士,7659部队战士。在修建襄渝阳安铁路中光荣牺牲。(安康烈士陵园8排3号)】


佚 名【根据碑文记录:佚 名烈士,7659部队战士。在修建襄渝阳安铁路中光荣牺牲。(安康烈士陵园9排9号)】


襄渝线上师属团(4) 铁五师23团 

    铁五师23团是铁道兵在襄渝线上的6个师属团之一,主要配属铁十师46团施工,牺牲的烈士大多安葬于陕西省的旬阳县。

    历史上,铁十师在陕西省旬阳县境内一共有7座以团为单位的烈士陵园(每个团一座,但47团有两座;配属铁十师施工的铁十四师70团有一座)。配属46团施工的23团烈士主要安葬在旬阳县长沙烈士陵园中。2012年年底,旬阳县政府新修建的“旬阳烈士陵园”完工,陆续将7座烈士陵园中的全部烈士统一迁葬至新建的烈士陵园中。

旬阳烈士陵园11名

 罗子文(2013年由旬阳长沙烈士陵园迁入)


 詹建常(2013年由旬阳长沙烈士陵园迁入)


    李远飞(2013年由旬阳长沙烈士陵园迁入)


    梁亚全(2013年由旬阳长沙烈士陵园迁入)


    刘贱山(2013年由旬阳长沙烈士陵园迁入)


    周生志(2013年由旬阳长沙烈士陵园迁入)


    刘大荣(2013年由旬阳长沙烈士陵园迁入)


    王家瑞(2013年由旬阳长沙烈士陵园迁入)


    李兴华(2013年由旬阳菜湾烈士陵园迁入)


 闵凡生(碑文:敏凡生。2013年由旬阳菜湾烈士陵园迁入)


    晏祥刚(2013年由旬阳菜湾烈士陵园迁入)

     

铁五师襄渝线散葬牺牲人员3名

    许定昌(铁五师24团14连副政指,安葬于达州烈士陵园)


唐兆群(铁五师22团3营14连战士,1973年在四川达县因公牺牲,安葬地不详。)


甫祖和(碑文:7659部队40小队班长,1973年因公牺牲。安葬于陕西紫阳东山烈士陵园)


铁六师极简史

    铁道兵第六师1952年5月20日在贵州成立,由第49师第146团、第50师第150团、第51师第152团合编,从遵义、独山、镇远三个军分区抽调人员组成师部。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9月,由铁道工程第六师改称为铁道兵第六师。1980年5月—6月,根据铁道兵“每师撤销一个团”的指示,经铁六师党委常委研究,报请铁道兵第二指挥部同意,呈报铁道兵批准,决定撤销26团建制,其番号、代号予以保留。整编工作从6月1日开始,6月20日结束。1980年12月,遵照铁道兵精简整编命令和(1980)铁务字第177号批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六师与第五师合并,撤销六师番号。铁六师机关与铁五师机关合并。撤销30团建制,29团为铁道兵直属团,27团、28团分别为铁道兵第五师第22团、第25团。合编工作从1980年12月开始。1981年3月1日,由铁道兵原五师、六师整编的新编五师开始办公。师部机关设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阿拉沟10公里处。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六师合编后的第五师,1984年1月奉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称为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1999年12月与铁道部脱钩改称中铁第十五工程局;2001年4月,正式更名为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在铁道兵六师史志的《大事记》中,1975年有如下记录:1月16日,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务字[1975]第028号文件《二十六团二十连发生14名战士从高桥坠落的重大伤亡事故通报》。

    高桥,就是“松树坡三线大桥”,当年由铁道兵第六师修建。1974年12月20日,在那个漫天飘雪的清晨,铁六师26团20连的战士在桥上进行铺设步行板作业。上午9时许,随着轰然一声巨响,正在桥上作业的14名人员猝不及防,与数块800多斤重的步行板一起坠落于29米高的桥下……8名战士当场牺牲,带队的副排长陈登英也一同罹难。

    铁六师对这次事故的处理很重,从涉事连队至团一级的领导干部,先后都被“处理”了。在事故中致残的战士,“后事”很惨,不忍细说。

    铁六师在襄渝线上没有以师为单位的烈士陵园,也没有成规模的烈士陵园。目前修葺一新的“铁道兵重庆烈士陵园”,历史上是铁六师26团修建的,原名为“重庆合川区三汇镇康佳村烈士陵园”,现在的名称是由重庆的铁道兵战友会修改而来。

    铁六师的铁道兵一等功烈士黄景志就安葬在“铁道兵重庆烈士陵园”中。

    据不完全记录,铁六师在襄渝线上的牺牲人员为220名,分别如下:

铁道兵重庆烈士陵园(原三汇镇康佳村烈士陵园) 17名

    黄景志(一等功)

    张发林   姚景山   林金桂   李洪林 

骆开兴   杨德超   张建荣   高振峰 

何道銮   李桂臣   冉纪康   张鹏飞 

杨长禄   汤继清   詹万华   林 清

重庆合川区清平镇烈士陵园 13名

    张本祥   唐清海   真万全   唐树清 

孙忠武   鞠传庆   刘农台   罗国华

施有年   唐明宇   王金贵   刘忠玉 

吴中齐 

重庆北碚公墓 4名

    刘炳金   林言茂   田兴成   罗正林

镇巴县鹿池坝烈士公墓 33名

    孙国元   王学礼   曹培富   石胜富 

陈正富   李建华   孙万年   郭长林 

黄伟初   邹先庆   章礼荣   张召清 

徐尚柏   宋国栋   曾松喜   白庆书

董申棋   王新民   郑少阳   候清林 

刘汉民   董俊成   杨宗安   唐俊华 

闫满金   董刺猥   陈登英   冉龙刚 

田兴发   张敬合   李伦贤   何天厚  

宋哈毛 (县志:宋尕毛)

陕西紫阳东山烈士陵园 74名

    郑孝排   李宝成   王有治   黄细嫩 

林品山   陈志明   邱真玉   蒋元模

胡长明   李世柱   陈贻平   叶开万 

黄林才   兰新发   沈来荣   郑培森

何正池   周庆发   赵文彪   武东旺 

李金锐   余木刚   王良贵   孙士福

尤来新   蒋祥洪   刘继长   马德全 

夏延章   肖业培   刘清元   徐光合

肖建民   王应正   刘立金   蒲德娃 

刘鹏特   叶胜华   龚尚江   谢国招

    刘荣忠   张吉耀   文兴学   张在泽 

叶伟祥   李绍红   李英禄   安荣明

杨世明   李从武   肖爱富   林炳南 

吕幼文   艾玉庆   张勤宝   胡德和

马俊贤   郑继广   祝贵荣   张家啓 

包仲财   杨选儿   宋石头   罗绍银

厉启学   符俊峰   陈先哲   崔绍选 

张仰义   兰维家   杨思想   杨周明

张成荣   刘树林     

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 7名

李文发   魏先福   林炳辉   卿山顶

兰远奎   李云明   孔令富

达州烈士陵园(现更名为达州红军烈士陵园)1名

熊应高

散葬牺牲人员(安葬地不详) 63名

张永庆(追记二等功)

    王铭安   田园柱   华向茂   刘小木 

杨茂烈   魏永恩   沈家财   郭志明

谢孔旗   赵玉芬   晋家清   程明忠 

刘 永   李孟亭   冯福荣   钟金全 

蹇恩发   陈世华   崔维通   甘长寿 

兰锡林   段遵全   兰杨真   朱以书 

刘光荣   刘兴全   林文木   丰贵忠 

施克宝   吴善志   刘振丰   万家恒 

李继宽   曹汉祥   李永福   董德福 

夏纯团   于忠良   郭凤岐   谭金发 

谭六生   周新建   吴传新   李 生 

钱绍富   殷月方   严修成   侯尚明 

周永廉   李学能   张高生   廖新民  

谢明海   袁进球   陈炳堆   刁碧文  

谭木安   谭宁福   余仕平   陈天明 

黄松光   张应德         

四川广安三墩坎烈士陵园 2名

张仕贵   许玉华

安康烈士陵园汉滨区零散烈士墓集中迁建区 6名

    梁德寿   严 明   周启秋   李书林 

余仕平   陈天明

    *赵志津(骨灰存放于重庆市北碚区第22中学对面山坡松树林陵园)


简要回顾铁七师修建襄渝线的历史——

    铁道兵七师修建襄渝线部队来自成昆线

    铁七师先后参加了襄渝线西段和中段的修建,主要任务是:毛坝至望溪段、大竹园至白岩寨段的铁道下部建筑工程,大巴山隧道至毛坝段的收尾配套工程,南溪沟至渠县段的铺轨架梁。

    1969年5月8日,奉铁道兵转军委命令,铁七师部队由成昆线向襄渝线转移。首批调11个先遣连队转移至襄渝线达望段。

    5月17日,铁七师机关、部队奉命大批从成昆线往襄渝线达望段调动。至年底,调动133个连队,只留6个连队在成昆线收尾,至1970年3月调防结束。

    铁七师机关驻四川省达县城北;31团团部驻达县河市公社河市坝;32团团部驻达县木头公社五星煤矿;33团团部驻大竹县柏林公社;34团团部驻渠县原县委院;35团团部驻渠县三汇区白坝三汇中学。

    襄渝线上的铁道兵七师在1971年曾经发生过两次重大事故。一次是发生在1971年5月17日的大成隧道洪水倒灌,牺牲32人;另一次发生在同年的11月12日,师铺架队在襄渝线西段楼房沟大桥架桥时,胜利型130号架桥机倾覆于24米深桥下,铺架队19人牺牲,包括带队的副指导员。

    就在架桥机倾覆事故后的第16天——1971年11月28日,34团17岁小兵周应卿从这座大桥31米高的桥墩上坠亡,被部队天葬。

    襄渝线上,铁七师以师为单位的烈士陵园在达州,原名“达州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中以铁道兵烈士为主。我曾经于2010年10月与2012年5月两次前往拍摄,所以对这个烈士陵园比较熟悉的。陵园中,铁道兵烈士的碑文非常规整:籍贯地名、牺牲原因、牺牲时间具体翔实,难得一见。(铁七师到青藏线后,烈士墓怎么就成合葬冢了呢?!)

    近年,当地政府对“达州烈士陵园”进行大规模建设后,更名为“达州红军烈士陵园”。从陵园新建的各种建筑设施以及烈士英名墙看,已经完全没有了铁道兵的元素。

    我曾经质疑过:当年修建达州烈士陵园,铁七师是掏过钱的……据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介绍:在2012年与2021年,政府实施了2次零散烈士墓迁葬工程,将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 、高新区、东部经开区的零散烈士墓迁葬至烈士陵园。加上原来烈士陵园烈士墓,现有有名烈士墓2639座,无名烈士墓317座。

    2012年迁葬的烈士墓我是见过的,那只是一片矮小的黑色墓碑,碑上只有一个鲜红的五角星,没有任何文字。工作人员解释:陵园内现有有名红军烈士墓2036座,均有姓名、简要事迹。同时告诉我:铁道兵烈士墓均在原地没有动。

    铁七师在襄渝线上的牺牲人员,据不完全记录为203名,分别如下:

    铁七师有两名一等功烈士牺牲在襄渝线上。杨小毛安葬于达州烈士陵园,成求仁安葬于大竹烈士陵园。

    达州烈士陵园(达州红军烈士陵园)102名

杨小毛(一等功烈士)

    何观胜   吴大毛   胡降艰(碑文:胡隆银) 

江德原   梁观久   朱邦富   王长生 

牛文英   陈池华   王国金(碑文:王国全) 

王云毫   梁增洪   杨正祥(碑文:杨政祥) 

姚华义   王朝富   赖文亮   李国民 

李永田   杨盛强   程腊生   阮德新

龙水根   龙成安   程风岐   林德洪 

班荣生   王德斌   郭常福   欧才旺

赵转顺   袁友义   涂春根   马先壮 

孙解放   李祥兴   黄    炎   刘能科 

张海潮   杨延平   张清虎(碑文:张靖虎) 

杨忠友   苏照志   周衍南   曹松清 

罗景钦   蒋碧玉   金家虎   杨金万 

肖又来   朱启贵   魏水祥   周胡兰 

冯志新   吴国治   石善杨(碑文:石善羊) 

唐盐生   陈华兴   陈忠平   陈仓海 

唐纯信   方名福   黄治兴   李    峰 

佘上岳   时友春   田应学    杨五安 

龙思召   程乐新   魏道全   王光义 

吴乃寿   陈胜利   陈元福(碑文:陈元富) 

张武照   周贵华   杨留生   黄良锦 

 闫红军

        赖益芳(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碑文:赖盖方)

    周银生(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左一排)

    段成福(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左一排)

    易祖启(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左一排)

    冯福德(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左一排)

    马先明(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左一排)

    崔帝樵(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左二排)

蒲松林(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左二排)

    刘文海(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左二排)

    王建书(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左二排)

    陈永秀(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左二排)

    郭清良(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第三排)

    王保民(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第三排)

    胡育才(骨灰堂迁出安葬人员,迁葬区第三排)

    *苏礼元(烈士被亲属迁回原籍安葬)

    *王鸽子(烈士被亲属迁回原籍安葬)

阅读 23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