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儿吹的文章

风儿吹
创建于2023-11-16
阅读 3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00:52

      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是最能贴近心灵、感染情绪的艺术创作形式。我们每个人都能举出自己喜爱的音乐家或音乐类型,却难以解释为何喜欢这些音乐,而非其他音乐。仿佛在音符与旋律之间,还有某种我们能够感知却无法言说的神秘。是我们迷恋音乐,还是借由音乐读懂我们自己?


       🎼音乐带给人的力量,是无法用文字言尽的。只要音乐继续响起,人生总是有希望的,我们便能找到通往幸福的捷径。


       所以一直以来,生活中存在音乐、人们都喜欢音乐已经在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合理化”存在形式,也因此当这本《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被摆放到书桌上时,一时间竟也想不出自己会这么热爱音乐,究竟是因为什么。

       🎹什么是音乐?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想要单曲循环?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大声听音乐,而有些人不喜欢?为什么有些和弦的音符听起来给人明亮快乐的感觉,而另一些和弦则听起来令人感到忧郁?

      📚至于“音乐是什么”、“音乐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这些看似哲学的科学问题,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丹尼尔·莱维廷在《我们为什么爱音乐:生而聆听的脑科学原理》中一一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丹尼尔·莱维廷(Daniel J. Levitin,1957—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曾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心理学系、科学史系和音乐系任教。现任麦吉尔大学音乐感知、认知和专业技术实验室主任,电子传播心理学詹姆斯·麦吉尔讲席教授,贝尔讲席教授,在科学期刊和《格莱美》(Grammy)、《公告牌》(Billboard)等音乐杂志上发表过大量文章。


      在从事神经科学研究前,莱维廷是一名自由音乐人、录音师和唱片制作人,合作过的知名音乐人有史提夫·汪达、蓝牡蛎乐队等,曾任格莱美奖理事会成员、摇滚名人堂顾问,他参与制作的唱片获得过16项美国唱片业协会金奖和“白金唱片”称号,销量超过3000万张。他还为美国海军、飞利浦电子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提供水下声源分离方面的咨询。


      由他发现的“莱维廷效应”(Levitin effect)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指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们,也倾向于记住乐曲的绝对音高而非相对音高。

内容简介


      心理学教授、资深音乐人丹尼尔·莱维廷莱维廷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谈音乐的科学,结合音乐分析、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述说音乐为何令人迷恋,解译人类最优美的神经冲动,探讨音乐和大脑协同进化的秘密。


     毕竟,只要有人类聚集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可以教我们如何认识大脑,大脑可以教我们如何理解音乐,而音乐和大脑的结合又会教会我们如何更加了解自己。


      音乐是最能贴近心灵、感染情绪的创作形式。音乐作品也是我们唯一能够随身携带、不时重新温习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能轻易举出喜爱的音乐家或音乐类型,却难以解释为何喜欢这些音乐,而非其他音乐。仿佛在音符与和弦之间,还有某种我们能够感知却无法言说的神秘。


      作曲家勋伯格说过:“总有一天,心理学家将解译音乐语言。”如今预言的时代已然来临。心理学家运用核磁共振成像与记忆理论,探究人类心智与大脑如何倾听、感受音乐,以完形理论分析音乐家如何颠覆听众心理、创作令人惊艳的乐曲。科学的意义并不是要为我们消除神秘,而是要让神秘重现光彩,让神秘焕发生机。如果我们理解人类对音乐的迷恋的本质,就能更能深入地认识自己。

       📝作者在书中简单介绍了诸如音高、节奏、音色、节拍等一些比较主要的音乐术语,并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音乐对我们的大脑、思维、思想和精神的影响,帮我们理解音乐以及我们在听音乐时的感知体验背后的脑科学基础,进而借助音乐更加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感知。

     🎻音乐活动几乎涉及我们已知的每一个大脑区域和每一个神经子系统。对我们的感官而言,音乐之所以既有辨识度,又有讨论度和记忆点,其背后也有着丰富的科学理论做支撑。


      我们很难理解大脑的复杂性,但我们可以理解音乐如何与我们产生连接,唤起我们特别的记忆、经历或者情绪状态。

       🎷音乐历史悠久,而且无处不在,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不同的人对于音乐、对于声音都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追求。


       🎺本书讨论了音乐结构和预期的一些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音乐在情绪和记忆方面大脑机制,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音乐的本质,感知音乐中注入的情感,更好地带我们进入全新的感官世界,也让听觉体验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感受。


       🎼也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欣赏音乐,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喜欢的音乐背后的结构有着一定的了解。

 白岩松曾对(古典)音乐如此定义:


      文字停止的时候,音乐才开始,这就意味着音乐不是为了表达主题意义等任何文字能表达的东西。如果我听不懂,我就拒绝,那太遗憾了。


        同样,现在很多人开始喜欢音乐,但也会被那些音乐理论家或认知科学家的术语吓倒了,真的很可惜。其实每个研究领域都有专门的术语(试试自己能不能完全理解医生给出的血液分析报告)。因为不懂,所以拒绝,也就再也没有机会懂了。

       

      但就音乐而言,音乐领域的专家和科学家可以再努力一点,让大家更了解他们的工作。


       这也正是莱维廷写《我们为什么爱音乐:生而聆听的脑科学原理》这本书的目的,希望能够以科学的视角,理性地阐释“音乐”这件感性的事,以生动的例子传达知识,揭开音乐的面纱,让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能有幸窥见大脑与音乐之间复杂而重要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人在隐隐担心:如果我们真的对音乐了如指掌,无法从音乐中获得乐趣了,又该怎么办?


莱维廷也在书中给了我们答复:


      我对音乐和科学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它们迷人,也越欣赏真正擅长这两个领域的人。


       而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或多或少也是臣服于音乐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心灵和精神的一部分交给了作曲家与音乐家,让音乐带我们超越自我,听到自己的内心和人生。

        🎧很多人都喜欢音乐,但也常常觉得自己对音乐一无所知。


      人开心了要听音乐,难过了要听音乐。音乐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一句人人都爱音乐都不过分,毕竟哪怕是五音不全的人,也会有专属于自己的音乐喜好。

       

       如果我们理解人类对音乐迷恋的本质,就更能深入地认识自己,就会发现刻在人类DNA里的音乐本能是多么美妙而严谨。


      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中都会有音乐的存在,音乐甚至是比文字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能够贴近人内心的创作形式。

     通过阅读,对音乐和科学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它们迷人,也越欣赏真正擅长这两个领域的人。多年实践经验证明,音乐和科学一样是一种探险,每次都会有不同的体验,这种探险会源源不断地带给我惊喜和满足。最终结果就是,我发现科学和音乐的融合其实还不错呢。

推荐理由


《纽约时报》《环球邮报》霸榜畅销书,


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被译为18种语言



获奖记录


《环球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独立报》年度最佳图书


《卫报》年度最佳图书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入围


 鹅毛笔奖 2007年 最佳出版新人


2006年首版至今仍是亚马逊kindle“音乐哲学类”第一名

      本书宜与音乐一同“食用”,书中所涉曲目均收录于歌单,在QQ音乐、网易云音乐搜索完整书名即可选中并播放该歌单,亦可聆听您的私人音乐收藏夹,让您的音乐大脑获得沉浸式体验。

00:33

       

       

    



阅读 3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