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做真人,学校要一点一滴的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尤其是班主任的教育。
专家介绍
钟向阳教授:心理分析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工系副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原主任。曾兼任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目前担任广东省社会学理事,广州市司法矫正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理事。
观看影片,聚焦心理
课前,钟教授先播放了一部,关于如何教导自闭学者症候群学生的泰国公益教育片《自闭症》。影片的结尾谈及:老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与其他工作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无法获得地位、财富或物质利益,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结果,而真正的老师会从中找到理想并且感到自豪。
钟教授从心理健康视角出发,带领我们从青少年时期的精神健康和行为问题方面着手,讲述了包括了内向性外向性问题、学业适应问题、偏畸行为、焦虑症候群以及精神病性症候群等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的问题。
钟教授用幽默生动的话语和严谨的调查数据,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多动症孩子的特点、表现和共病。现如今学校里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屡见不鲜,钟教授深入的剖析,使老师们更进一步地明确面对多动症孩子的教育目标。本次培训采用讲解加师生沟通的方式,既有先进的心理学理论探讨,也有生动的案例解说。
剖析案例,为爱赋能
培训学员A老师分享教育过程中遇到感统失调的孩子案例。
B老师分享自己班级患有躁郁症同学,无法正常学习,每天犯困在学校睡觉,并且与父亲关系相处不融洽,并分享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学员们共同讨论,钟教授予以建议总结:“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地理解与接纳。爱是共情,对于个别学生要融合教育,而融合教育并不只是问题学生融入进来,而其他同学也要主动去接纳。作为班主任不仅要解决心理障碍学生的矛盾与冲突,更要主动去引导其他同学积极地面对与众不同的学生。”这言简意赅的解答使全体参训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伴有师生矛盾,还会衍生出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虽说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进步,但老师与家长沟通一次又一次的僵持,让双方从合作变为博弈。从该方面着手,钟教授讲述了教学家校冲突机制与预防化解方法。其中有效且重要的途径是利用“共情”法。特别是在与特殊儿童家长沟通时,教师的表达方式要婉转,过于直白的语言可能会导致家长也患上心理疾病。沟通要共情,而共情不是同情,共情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态度。在家校沟通时,教师不应只讲制度,而更要注重讲情感,讲人情味,帮助孩子理解自身的情绪,设身处地地倾听孩子的声音,给予信任基础上的帮助。
钟老师以幽默风趣、朴素真挚的语言,给参训教师们强烈的感染与引领。参训教师们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进一步深化了老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和识别能力。
学有所思,行之有向
王诗仪老师:教学其实是教师引导的艺术,小学阶段时孩子性格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更是对于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大考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如同钟教授所言,对于问题学生,班主任要做到共情。不仅要走进他们的世界去理解孩子,赏识孩子也是至关重要的,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心。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褒的土地,种植仁爱,就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共情。只有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才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叶倩湲老师:我们身为一名教师,具备过硬的学识和拥有良好的师德,可以担当“教书”一职。但除了“教书”,教师还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工作。一个班主任最大的智慧,是拥有“共情”能力。如钟教授所言:“我们如果试图与学生建立联系,就一定要学会共情。”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去感受,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认同,帮助孩子养成属于自己的健全的生活风格。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要重视倾听,因为倾听是准确共情的前提。有效倾听,听学生的需要和渴望。同时,给予鼓励和回应,让我们的教育充满爱与温度。
李积韬老师:教育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也是我们自身成长过程。在钟教授对于小学心理行为问题的阐述与干预策略的讲解中,我学会了共情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与学生和家长交流中共情成为第一要素,不要讲大道理,从他们的内心方面出发。懂得“情绪很重要”,不管在什么场景下要有正确的鼓励方式,“鼓励的五种语法”将伴随我的教学与生活。
罗锦彬老师:教育就是把孩子培养更像他们的人,而不是更像我们的人。钟教授给我们分享了小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和干预策略,使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分析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还要针对学生关键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都使我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力求将所学运用到以后实际工作之中!
第四组:乘风破浪组
撰稿:王诗仪
编辑:叶倩湲
摄像:李积韬、罗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