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网上讨论纷纷的初中生上课打老师事件,对于处理结果我不做评论,我倒是有两个担心:一个是担心让这个视频流传的朋友;还有一个担心是如果上课中的老师都能被打,那其他同学被欺凌还有多远?!
这件事也使我联想到2015年一个案例:有这么一位年轻女老师,入职后她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希望他们即使是在职业学校也不能浪费时间,从学生入学开始,她就严格要求学习,她非常用心地去跟班,也想了很多办法去管理班级、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我不得不承认,在她的管理下,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氛围真的比其他班好很多,任课老师给出的评价也非常好。但是到了第三年,几个班内小团体居然把这位班主任折磨成精神病,且她居然获得不了其他同学同情。她非常伤心,压力下她放弃了这个班,也在心里留下了疙瘩,自此以后她再也没有带班。
我在有新生班的情况下,半路又接过来这个班。说实在的,通常情况下,所有班主任宁愿接新生班,从一开始自己用心培育,也不愿意去接别人养大的孩子,困难一个是需要磨合,一个是习惯已养成太难改。我也是年轻气盛,就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目的,我要看看到底是怎样一个团体居然把这么一个有激情、有热情、有想法的老师给“逼疯”的?此处说一句,最害怕年轻老师的热情被一些需要整改的孩子给彻底浇灭了,作为管理者,我太明白培养一位优秀班主任得有多难!尤其是在职业学校,一个能管理,爱管理,善管理,愿管理的班主任,既有与生俱来的因素,更有后天的培养。社会上有一句话,卖的了保险的营销员,以后啥都能卖敢卖,我自己感觉,能当的了中职班主任,你给他任何一个层次的班,他都能管的了!其实,说出来是骄傲,留着心里的是辛酸。
正式接手后,一方面,我发现这个班孩子人情很冷漠,这或许是压走班主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决定必须唤起他们对原来班主任的感激之情。另一个方面,我发现这个班有小团体,特别是以“四人帮”为主的,特别豪横,班里人都怕她们,还有点崇拜他们,我决定我要拆解“四人帮”。过程挺有意思的,用学生会干部转述的话来说,就是“知道你要来管他们班时,他们感到特别恐怖;当你走在楼梯口的时候,他们就坐在位置上不动了,等着你来收拾他们”。我知道他们的意思,就是说我气场很大,脾气也很大,更因为我绝对不会无理由地进入班里,我做的更多的是“路过”班级门口,是闲下来就分析、观察、打听每个人的情况,与他们斗志斗勇。对于小“四人帮”,我这里直接说结果吧,后面的两年里,一个因为犯了大错和家长商量一致退学了,一个获得奖学金,还有两个顺利毕业。学生毕业时,全班同学还邀请了原来的班主任一起拍照庆祝。班长从毕业开始每年教师节都会回学校看望我们这些老师。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班级是个群体,学生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团体组成的,一种是按教育管理要求组成的官方团体——班委会、卫生小组、同一寝室、走读生;另一种是自发结合交往的小团体,心理学理论称之为“非正式团体”“友伴群”,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团伙”,他们聚在一起玩、闹、敌对老师与同学、抽烟、发泄着各种不满。
对于班级小团队的成长和发展,班主任的应对方法:
1.划清界线,明确整改时间
在对“消极”小团体用心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开始正式约谈。单刀直入挑明你对他们的了解,注意要点到但不说透,说多了,对于有没说到的地方,他们会认为你的信息还是有漏洞。然后,给他们划清界线,明确表示你对于他们的过往错史一改不予追究,一切从现在开始计算。接下来,就是与他们进行“君子约定”,并且要签字盖指纹,明确一个整改期限,在这段时间里,允许他们犯错,但要积极参与活动从而功过相抵,因为想一下子把他们从“消极”到“积极”根本不可能做到,物极必反。过了整改期限,班主任要再次约谈,明确告知他们,从此时此刻起,你会重点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大错误绝不姑息,一切以校规校纪为准绳,明知故犯就不再过多来讲师生情份,每人签下“保证书”。这样做的目的是,明确班主任的态度,让“消极团体”知道,班主任可以宽容,但这种宽容是有条件和时间限制的,没人会一直惯着自己的毛病。毕竟教育也有很多无奈之处,就像文章开始提到的那位被打老师那样,在环境既定的情况下,有的时候“君子协定”也是无奈之举,只求师生间不做过多干涉,守住底线,彼此相安无事罢了。
2.用心培养、正确引导积极型团伙
新生刚入学时,大多数人都是初次住校,他们难免寂寞与害怕,这个时候就会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形成一个团体,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安全感。班主任不用对“动作大的,不好管的小团体”犯怵,你需要静下来慢慢观察,不动声色,先由他们各自发展一小段时间再做区分。然后用心去发现有号召力,并且你能牵的住“小团体”和学生,“扶上马”,“送一程”,最终实现得力助手“华丽转身”,成为你的“左膀右臂”。
3.预防为主,分化消极团伙势力
这里需要说明,班主任以一人之力去迎击一个团体,是不明智的,非常容易导致这个群体紧密结合,一致对外。这学期也遇到了这么一个班级和一位年轻班主任,期待能有好的结果吧。也不能搞孤立,或者引导另一个团体去对抗,这有违教育本意。班主任需要做的是,顺应时事,慢慢感召,逐步瓦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各位有心的班主任可以试试。但是像我这样的班主任,一般是不会让这个“团体”到了一个强拆的程度,“”尽早发现,尽早排解”才是正路。
4.提升班级掌控能力,“黏合”班级
班主任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提升班级掌控能力。要营造良好的班风,做好“黏合剂”,多举办班级集体活动,让学生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提升班级凝聚力,是对“小团体”的无害化处理。在班集体之间形成竞争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宽容和大度,毕竟都是守护自己班级的小团体。
要想做好黏合剂,必须深入融合到班集体中,有事没事跟他们聊聊一些“热门小团体话题”,看看他们的反应,积极引导他们跟着你的节奏走,谈论话题涉猎范围要广泛,不要老是谈一个话题,这个年纪的学生会嫌你比家长还絮叨。在上次学校举办的“班主任开学培训”会上,我就说过,20岁班主任管理班级使用的是“朋友感情深融入”枪,30岁班主任使用的是“励志奋斗争荣誉”枪,40岁班主任使用的是“故事案例真画面”枪,50岁班主任在看淡人生后管理班级使用的是“相安无事保平安”枪。老师人生阅历不同,不同时段追求不同,也必然会影响到自己所管理的班级。
5.善做“旁观者”,慎做“局中人”
“团伙”之间或者内部难免会出现纷争,班主任要做好一个特殊的角色。15到18岁之间的孩子,尽管不是大人但在“仿大人”,不是非要班主任参与的事我们尽量不参与,但不能“彻底”放手,需要手中握有一根线,能知道进展。
当然,如果学生向你求助时,我们首先要做的用心倾听,然后是认同,接着是询问他的问题解决方法,最终给出自己的建议。整个过程中,要更多的使用“共情”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换位思考,去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这里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班主任千万千万不能让学生的情绪牵着走,运用“共情”时,注意因人而异,因背景而异,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注意时刻验证。
其实,这个案例里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创新班集体建设困局时,勿让班主任陷进去,以后再谈这个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