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砭时弊展示逻辑力量 书信联读彰显家国情怀——第八次线下研修“教学评一致性”观课议课活动纪

丁梅荣名师工作室
创建于2023-11-15
阅读 81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丁梅荣名师工作室

——以”成长语文”点亮“生命灯火”

长“情感心性”润泽心灵以“成爱” 

长“知识才干”提升素养以“成才”

长“能力智慧”创新思维以“成事”

长“责任担当“锤炼品格以“成人”

  初冬已至,秋未走远,十一月的塞上湖城阳光明媚,天高云淡,落叶萧萧。远眺贺兰晴雪,雄奇瑰丽;近观典农凝萃,日新月异。大西北的凛冽寒风,也阻挡不了工作室全体成员在丁梅荣导师带领下奋发成长,积极求新求变的热情。11月14日上午,典农河畔,六盘校园,丁梅荣名师工作室第八次线下集体研修活动如期而至,火热展开。 

  本次研修活动的主题依然是“三新”背景下大单元教学课例展示及“教-学-评一致性”观课议课式集体研讨。本次研修分别由杨阳老师和鲁鲜老师做研讨课展示,为工作室全体成员带来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杨阳老师执教的《擎“逻辑”之炬,驱网络之霾——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一课,由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热点话题“粉发女孩”(因网暴而抑郁自杀的悲剧事件)引入课堂,通过典型任务一“聚焦现场勇发声”的模拟评论区的跟帖反驳,学生交流分享,奠思维基础;接着任务二“探寻规律巧驱霾”,让学生随堂归纳,辨析逻辑基本规律,并分析生活中的逻辑谬误,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阶级;最后任务三“学以致用明真理”中,让学生分析网络评论中山逻辑谬误,并修改自己之前写的跟帖反驳,为“粉发女孩”写悼词,整堂课前后勾连,浑然一体,思维层级不断跃升,学生的思维、心智和情感“成长”肉眼可见。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整堂课的课堂生态极其和谐融洽,教师灵动自如,学生活泼踊跃,师生之间心有灵犀、配合默契。此起彼伏的笑声和争先恐后的发言让学生始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但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因此而流于形式,反而始终在高阶运行,很多疑难问题被学生轻松攻破,如“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艰涩概念被学生用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事例诠释的淋漓尽致,这都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在深度和高度等高阶层面运行的,并没有走空务虚。

  事实证明,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心态越轻松思维越灵活,思维越灵活越有收获。这也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保持一份松弛感,于己、于学生、于课堂都有好处。

  鲁鲜老师执教的一封《一封<与妻书>  千古家国情——革命家书联读》一课,打破文本细读和联读界限,设置学科认知情境——书信文化来导入,用“文本细读——品读百年最美情书、书信联读——体悟千古家国情、现实关照——传承精神汲取力量”三个任务来驱动课堂,整堂课不仅凸显了本文实用类文本的特点,也强调文本的文学性,既践行了“抱负与使命”大单元人文主题,又融入了思政和历史学科,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理念。在情景设置上,鲁鲜老师不为情境而情境,除了学科认知情境——书信文化之外,鲁鲜老师还设置了社会实践情境——宁夏博物馆“革命先驱家书展”活动,通过林觉民《禀父书》、赵一曼《示儿书》、黄继光《致母亲》三份革命家书联读,培养学生的聚焦整合思维,进而感受并总结革命先辈们身上闪烁的爱国救民、舍家报国的光辉品质,引导学生体悟家国情怀在中华儿女身上的传承与延续。

  情景剧的演绎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一男一女两名学生饰演的林觉民和陈意映穿越生死的对话,感情深沉令人潸然泪下,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沉浸其中情难自禁,充分显示出鲁鲜老师对教材的深入把握和深刻理解以及自己独有的一份情怀。鲁鲜老师始终把语文课堂“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贯穿课堂始终,体现了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语文老师的深挚的教育情怀和高远的教育追求。 

00:35

  课后,在丁梅荣导师的组织下,工作室全体成员围坐一起,深入展开教-学-评一致性”观课议课式集体研讨。

    

  首先由杨阳老师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一、设计意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学会遣词造句,能够辨析语境、辨析逻辑谬误,然后掌握最基本的思维逻辑规律,整堂课不过于纠缠形式逻辑的术语,而重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的分析和运用,载体就是网络乱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第一次在语文课堂上专门学习逻辑知识。有些学生其实已经有相关的积累了,如强加因果,以偏概全。他们对常见的逻辑谬误并不陌生,只是欠缺理论知识。另外,学生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逻辑能力不够,面对海量的信息不变真伪。二是思维不够严密。

       三、学科核心素养。这节课着重凸显了两个素养,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其实整堂课仍然关联到了另外两个素养,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其实就是在表达关注、参与当代文化、传承文化。另外学生给“粉发女孩”的一封信也是有审美因素的,可以说核心素养的四方面都有兼顾。

       四、教学设计。首先是能够注重情境设置。本发女孩遭网暴是社会热点事件,以此为情境,既能合理承载逻辑与引用等教学内容,又能调动调动学生的学习。针对中间的四个逻辑规律设置了四个小情境,也学生好理解,能够沉浸其中。其次是有层次。本堂课设计了三个典型任务。三个任务由易到难,由分散到综合,由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具有层次性。

      五、不足之处。整堂课就过于常态化,不够精细,可雕琢的地方比较多。

  其次,鲁鲜老师谈了自己对这堂课的想法和设计思路。

      第一、本节课意在展示语文学科的新课改教学理念。把文本细读和书信联读两课时压缩为一个课时来完成,学生的收获并不亚于两节课。因为本节课展示的是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以及对文本的深度挖掘。

       第二、关于课程设计理念。除了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鲁鲜老师特别关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注重从语言文字背后挖掘更多的东西。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说空话、大话,尤其语文课和语文老师,应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

      第三、尝试践行人文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使命”,就是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今天这节课,鲁鲜老师有意通过跨学科的思维,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抱负,什么是使命?不能停留于说概念化、口号化的,于是设置了设置宁夏博物馆“革命先驱书信展”这样一个社会实践情境。作为语文老师要大胆尝试前进,但绝不能为前进而前进。

      第四、有意践行跨学科的知识,结合历史、政治,实现了跨学科融合教学。

  工作室全体成员也对这两堂课的亮点表示了赞叹和钦佩,并且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中肯的建议,

       接下来由丁梅荣导师做总结。丁梅荣导师肯定了两节课的优点和独到之处,也给予了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师父认为,鲁鲜老师的这节课跨革命文学和书信(实用类文本)两个点,跨度高,难度大,但是放在整个单元里边,它的文学性又比较强,彰显的是个人情怀和家国情怀。作为革命书信联读最大的优势就是大单元大主题,这封信就是典型代表。在课堂中,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所展现出来的丰沛的情感,都是远超传统课堂的,尤其是参演情景剧的两名学生一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他们的爱国之心也会在今后的成长中自动生发出来,这都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丁梅荣导师说,这两节课的共同优点是,单独发言的人都在20个以上,学生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上,整个课堂上情感的投入上,在深度学习的落实上,都是有可取之处的。

       接着,丁梅荣导师也对工作室全体成员如何观课议课、如何撰写研修感悟做出了切实深入的理论指导。丁梅荣导师教导我们,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收获是大家评价的主体,大家的眼光应该重点投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课堂收获和成长转变上。在评价学生收获的过程中,把两位老师的设计理念融进去,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我们看到的就是学生的成长,学生成长了,课堂也就成功了。

       活动最后,丁梅荣导师对工作室今后的工作和建设方向做了具体安排。

       教学无定法,人人抱荆山之玉,家家握灵蛇之珠。面对“三新”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工作室全体成员在交流学习中不断成长,逐渐从迷惘走向坚定,从困惑走向自信,从慌乱走向从容,这源于工作室导师丁梅荣孜孜不倦的悉心教导和高瞻远瞩的指明方向,源于小伙伴之间的交流互鉴,源于大家持之以恒的读书和写作。毫不夸张的是,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大家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巨大,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过去六年的收获。今后,在师父的带领和教导下,我们会继续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继续秉持语文人的责任与担当,继续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情怀,继续发扬工作室“成长语文”的理念,继续探索具有宁夏特色的新课改之路,勇担“立德树人”重任,为党的教育事业助力填薪!

凛冽寒风难凉热血   

收获颇丰助力成长

安静研修心得

 借风唤花醒 聊赠一枝春

      在这个暖阳高照的冬日,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室的深度研讨,探索关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实施策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工作室全体成员观摩了六盘山高中“优质课”的现场教学,做课老师分别是杨阳老师和鲁鲜老师,两位老师继续探索大单元教学之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她们巧妙的设计理念给我们以后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思考。

    一、落实课标准且巧,学生参与见真情。

    杨阳老师确定教学突破点为辨明与用好词语,目的明确,使学生能够辨析日常生活学习中常见的逻辑谬误,提升学生辨析信息真伪和分析论证说理的能力,以情境贯穿始终,教学围绕四条逻辑规律组织推进;鲁鲜老师设置了两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并以三个大任务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经线,以松弛的状态于教学中游刃有余。两位老师不约而同以课标为依托,一个设置了单元活动实践课型,另一个设置了大单元下的单篇教学,并以此展开教学,两个课堂的学生们凸显出相同的优点——课堂参与度很高,一度以全员高燃的状态完成问题链,课堂效果令听课教师震撼。

     二、抛砖引玉明逻辑,情理兼具有趣味。

     两位老师都遵从各自所选课文的单元人文主题,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设置了教学目标。譬如:杨阳老师的课采用事实导入,融入了实际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是较有难度的逻辑也在教学的深入浅出中让学生达到了情趣与理趣的双重体验;鲁鲜老师教授的《与妻书》让学生在充分的理解中情境化阅读,感染了听课的师生们,最后一个任务的设置让同学们于情中升华为理,情理结合水到渠成。

     三、深度思考赋效能,学以致用强素养。

     在两位老师精巧的课堂任务串联下,学生们也借助学习支架,多元参与,无论是阅读情感的投入,还是使命的抒怀,都是当堂生成。通观两节课,学生的获得是主动的,是满足自身内在需求的,并由此产生了积极的、愉快的心理体验。而这种正向的获得感能提携学生的精神,增长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真诚,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有效延展了学习时空,超越学习成果。

      课后,师父在“观课议课”环节,强调了两位老师课堂中的最大亮点就是学生的获得,我们在观课时不仅要关注老师的教授,更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聚焦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学习收获,学生的真实获得才是一堂好课的标准;同时提醒我们在备课堂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终身成长为目标,在深度学习中将知识融入情境内容中,以便学生将各种学习体验相连,打通学科壁垒,建立并完善认知,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还在继续实践中,一次次的观摩历练让我们更坚定了:正视改革现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今后,不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获得感,更应该有幸福感!

 

鲁鲜研修心得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革命书信联读》自评                                     

      本课是基于对新时代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依据高中语文学科素养,依据“新课标”,基于大单元教学的统整意识,基于党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论述的理解的设计。

      一、基于“三新”背景下的关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转变的思考。

       基于新教材的“新”,设计课型既要具备大单元统整意识,更要在教学内容上深度开掘。

       新教材上肉眼可见的两大变化,一是教材容量显著增加,二是课程内容的深度与难度明显加大。老师首先得提升的是自己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和系统化创造性构建自己设计教学的能力。课改之“新”,重心不在形式,而在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与教学设计理念的新颖上。我们的备课资料来源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网与百度文库里的资料。要广泛性地阅读,以此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素养。 

      二、对教学环节的一些思考。

     1.关于学习任务一,“文本细读——品读百年最美情书”,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而是基于大单元背景下的为挖掘“革命书信联读”中的共性精神品质“家国情怀”服务的“文本细读”。学生在早读已经作了充分的预习,依据文本完成任务较为容易,这个环节有9个孩子回答了问题,分别谈及到了通过“三忆”、“三愿”、交代孩子的后事给妻子希望等,但任务完成的不够紧凑。这个环节也是理解革命文学的“人性”所在,革命者并非缺乏人的情感与温暖的钢铁直男,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而是兼具儿女情长与英雄侠义的立体丰富的真实的人。

       2.关于学习任务二,“书信联读—体悟千古家国情”,这是这节课的创新点。在“革命书信联读”中挖掘革命先辈身上的共性品质——移家为国、移孝为忠的“家国情怀”。而情怀与精神这种东西,也不是老师能讲出来的。它一定是建立在对大量的革命先辈的故事的了解的基础上,在对英雄事迹与行为的直观感受之上的,所以我的设计是通过为宁夏博物馆“革命先驱家书展活动”推荐革命家书这一“前置学习任务”,课堂上的两个学习任务“品读百年最美情书”“三封书信联读”来达到“体悟千古家国情”的目的。

       3. 关于学习任务三,“现实关照——传承精神汲取力量”。

     “结合时代赋予我辈的使命,谈谈如何传承与践行家国情怀”,这是课堂设计的创新点与亮点。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是为了发掘其当代价值,更好地关照现代人的生活。教材编者的意图也在于此。同时也是基于大单元背景下的人文主题“抱负与使命”的设计,进而增进学生的家国意识与使命担当。借此问题将学生感性层面的感动转化为理性的认知,且能促进学生走向深度思考,能培育学生关照社会现实、关注国家与时代的发展的意识,进而培育学生家国意识与责任感。学生联想到了“台湾问题”“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科技强国”“癌症问题”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未来所肩负的使命就有了更加具体和真切的认知了。

       同时,尝试培育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生活在在一个充满变化的并不确定的世界当中,未来的学生必须具备在变化和不确定的世界里还能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多样化的思维与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点与不足。

       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采用了导学案的设计,这样可以达到“课前延伸”与“课后拓展”的作用。课改的关键在于理念先行,尝试“革命书信联读”,确实做到了理念先行。凡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临的“非议”肯定也会更多,我也有这个心理准备。作为赛课,在课程设计的保险与冒险之间,我选择了冒险。将平时教学应该需要两个课时才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压缩在一个课时完成,这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挑战。因为面对新教材大家都面临的“上不完”的问题,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个人在课堂上调控课堂节奏时个别语言中略显急躁。课堂前半部分所花时间和预设有出入。课堂容量大是个优点但也是个缺点,如何更加成熟地进行联读教学有待探究。总之,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我不过是个摸索者、热爱者、敢于突破者而已,但由于知识功底不够丰厚,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稳重,留下了深深的缺憾与忧伤,未来的路还很长,必须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感谢师父对我不厌其烦地指导与帮助,感谢语文组同仁们的大力帮助,让我内心倍感温暖,感觉自己不是孤军作战,而是有一群人陪我远行。丁梅荣导师在现场听课后指导我逐个梳理“学习任务”,对其中逻辑不清楚的部分作了调换。除此之外,也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上要保持一个语文人该有的情趣,不要拘泥于“书信”而去破坏课堂的天然生态美,这对我启发极大,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有意破坏课堂教学的本真意境。其次,师父指导我教学设计中应该有“学生活动”的体现,要对自己每个教学任务的设计意图清晰且明了。从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控,到课堂语言的雅致简洁,从每个问题设置的具体清晰,到情境任务的有效架构,师父都给予了精心的指导。而最打动我的,是师父告诉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永远要以促进学生的生命精神的成长作为自己的教育出发点,即便是公开课,也要坚守教育者该有的本真,允许课堂上一切真实的存在与发生,允许课堂有“不完美”,要给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学生以时间和信心,激励他们大胆自我突破,永远守住一个教育人该有的底线与情怀,这让我对师父肃然起敬!

 

罗希研修心得

活泼灵动高效  真实有效深入 

        今天杨阳老师和鲁鲜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两堂课别具一格,可谓活泼灵动高效,真实有效深入,在都体现了“三新”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的理念的同时,又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值得学习,令人钦佩。

       这两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精彩的表现,丰富的收获,以及在学习中清晰可见的成长。杨阳老师的《擎“逻辑”之炬,驱网络之霾——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一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热点话题“粉发女孩”引入课堂,但是课堂并没有执着于逻辑相关的知识和概念,而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在评论区跟帖反驳,随堂归纳逻辑类型,学以致用三个环节,让学生从日常逻辑错误中提升对逻辑的理性认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凸显了学生个性的同时,保证学生始终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争前恐后的回答问题,此起彼伏的笑声说明学生的心态始终是轻松的,但是思维却并没有流于形式,而是始终在高阶运转,能够迅速抓住逻辑规律,并找出生活中的实例,真正体现了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和深度学习。事实证明,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心态越轻松思维越灵活,思维越灵活越有收获。本节课就是如此轻松突破了高中语文教学几乎少有人涉足的盲区——逻辑的教学任务。这一切源于杨阳老师精妙的设计和轻松和谐的课堂生态,整节课学生活泼,老师灵动,师生相得益彰,深度学习,共同成长,真正践行了师父“成长语文”的理念。

       鲁鲜老师的《一封<与妻书> 千古家国情——革命家书联读》一课, 设置学科认知情境——书信文化来导入,用文本细读、书信联读、现实关照三个任务来驱动课堂,并且层次分明,自然真实,不但关照了课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特点,也强调文本的文学性,既践行了“抱负与使命”大单元人文主题,又融入了思政和历史学科,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理念。尤其是两个学生演绎的情景剧感情深沉令人泪下,所有学生包括听课教师都沉浸到林觉民和和妻子伟大爱情家国情的历史情境中,从而触摸到了革命书信深处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意旨。我想今天这节课不仅这两个学生会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所有听课学生的情感心性都得到了润泽,知识才干得到了提升,家国情怀得到了熏陶,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和审美价值。

       鲁鲜老师教学中灵活使用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教师的点评及时到位,还有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的真实语言情境中增长了语言智慧。

       鲁鲜老师和杨阳老师在课堂上都表现的极为真实自然松弛,或者灵动,或者从容,能够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这是今后自己在教学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工作室导师丁梅荣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学生也往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完成高效学习的,语文首要是“真”,观课就是要在在真实自然的课堂状态下观察学生的收获与成长,观察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点在今天的两堂课上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也懂得了如何去观察课堂的整体生态,这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王万能研修心得

以学生的成长为旨归

      11月14日,丁梅荣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六盘山高级中学,工作室成员杨阳老师和鲁鲜老师做了精彩的课堂展示。下面就来谈谈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带给我的一些启发。

       杨老师的课堂设计最大的亮点在于将枯燥的逻辑知识与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关联,让学生认识到逻辑知识的用途,当学习者认识到运用所学知识是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那么学生自然会在学习中投入更大的热情,自然会愿意深入思考。

       鲁老师的课堂上时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读这百年最美情书,时而让学生进行情景式诵读,时而进行书信联读,体悟千古家国情,通过联读林觉民《禀父书》、赵一曼《示儿书》、黄继光《致母亲》三份革命家书,感受并总结革命志士身上所闪烁的共性品质,时而又通过创作“三行情诗”致敬革命英烈。

       两位老师的课都聚焦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杨老师的这节课引导学生辨析网络生活中潜藏的逻辑谬误,充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鲁老师的课堂通过书信联读与合作探究,提升学生运用聚焦整合性思维与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作室导师丁校长组织观课议课时讲到,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时,应该把侧重点放到课堂上学生获得的收获上,以学生为中心去评价课堂、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关注学习主体的成长。

      我们应该致力于打造一种成长型课堂,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而非闭合的,在课堂上师生有多种成长的可能性,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得到成长应成为我们评价课堂的旨归。

杨阳研修心得

    构建看得见学生成长的课堂

    ——《擎“逻辑”之炬,驱网络之霾》教学反思

      “两节课都有20多位同学独自或代表小组回答了问题……”,当丁梅荣师父在评课环节谈到这一点时我不禁暗暗吃惊,因为我们鲜有精力去坚持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去关注学生的课堂成长。课堂观摩中,观者的注意力易集中于教师的表现、课堂的设计、环节的承接、理念的践行,对于学生只流于“表现很好”“配合度高”“程度好”“很积极”等笼统化、表面化的评价。我们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去评价课堂,我们的课堂亦习惯于看见课程、看见教师、看见教法。如师父所言,我们亟需构建“看得见学生成长”的课堂。

      以此为标尺,我对本堂课的设计及教学做如下反思:

     1. 课程设计立足于充分的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在语文课上专门学习逻辑知识,虽未曾深度涉猎,但对于常见的逻辑谬误并不陌生,比如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因此,学生只是欠缺理论知识的明确指点、整合引导和综合运用。调查发现,学生学习需求有两点:一是因逻辑能力不够,面对海量的信息,不辨真伪;二是因思维不够严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类逻辑错误,如模棱两可、前提与结论不相关等等。

      2.课程开发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逻辑理论知识讲多少,讲多深?逻辑课必然是艰涩生硬的知识传授课吗?课标明确指出:“(逻辑)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机械的训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定位是不纠缠于外在的逻辑术语,而重在让学生在生动的语言情境、沉浸式的场景体验中辨析逻辑谬误,获得语言经验,发展思维品质。以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PUA、网络圣母、网络谣言等等学生熟悉的热点事件为情境依托,既能合理承载逻辑与语用等教学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轻松美好的学习体验。

      3.任务设计保障学生的思维进阶。本堂课设计了三个典型任务:第一,聚焦现场勇发声。第二,探寻规律巧驱霾。第三,学以致用明真理。任务一是对学生当前认知的一种检验,也式学生的学习起点;任务二是帮助学生提升认知,具备在生活情境中辨别逻辑谬误的能力,也为其进一步运用奠定基础;任务三是通过读写融合来引导学生将逻辑规律运用于更广阔的表达与交流中。三个任务由易到难,由分散到综合,由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助力学生思维进阶。

      4.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讲台”,顾名思义是演讲的高台,天然地将老师置于“讲授核心”,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但在我的课堂里,我很少停留在讲台上,我更愿意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他们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从而调整自己的课堂策略。课程语言也不是一板一眼的“台词”,更青睐于“拉家常”式的对话教学。平等对话、共同探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或许是学生课堂表现积极、上课状态投入的原因之一吧。

       除此之外,我在教学设计、导学案的撰写上也“看得见”学生,将传统的“教学目标”写为“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写为“学习过程”……当然,在这节课的呈现中,为了完成共有的学习目标,也忽略了个别同学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这也是之后教学中需改进的地方。

张昱研修心得

立德树人落实核心素养 

高阶思维指向深度学习

      才感秋凉,忽而已冬。在这个万物收藏的季节,工作室又为我们创造了一次研修学习的机会。11月14日下午,工作室成员杨阳和鲁鲜为我们呈现了大单元背景下的读写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教学案例,落实了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了学生核心素养。

      杨阳老师的课紧扣“逻辑的力量”人文主题,擎“逻辑”之炬,驱“网络”之霾,为学生创设了粉发女孩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去看望爷爷被网暴的新闻情境,通过聚焦现场勇发声、探寻规律巧驱霾、学以致用明真理三个情境任务,让学生认识网络乱象、分析逻辑谬误,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当代文化审美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在模拟评论区跟帖反驳,辨析网络生活中潜藏的逻辑谬误,并将逻辑规律运用于表达交流之中,掌握与之相对应的常见错误类型;任务二中,学生随堂归纳逻辑基本规律、要求、公式、潜藏的谬误,联系现实生活,搜集逻辑谬误、分析其谬误本质,理解逻辑四大基本规律;任务三中,学生回顾表一,分析网络评论的逻辑谬误,修改自己的跟帖反驳;最后为粉发女孩周年祭撰写一段话,批驳网络乱象、净化网络、为粉发女孩正名。本堂课学生课堂表现活跃发言积极,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将逻辑单元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相结合,让枯燥的逻辑变得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媒介素养,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人。将逻辑知识迁移到不同的新情境中,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环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高阶思维能力。我给杨阳的建议是综合测评环节的逻辑推理“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OR“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这一环节相对较难,课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如果能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生,相信逻辑自洽的推理过程学生自己能够得出来,比老师将出来效果会更好。

      鲁鲜老师选择的《与妻书》一课的切入点为语文、政治、历史的跨学科教学,立足于“抱负与使命”的单元学习任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因素和育人功能,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既“至爱妻子”又想“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复杂心理,进而理解作者舍家报国的崇高抉择;通过书信联读,让学生感受革命前辈们抛弃私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通过沉浸式情景诵读活动,完整呈现了学生对林觉民在情与理、生与死、家与国的两难选择中最终作出了“为天下谋永福”的崇高抉择与家国担当的深刻体悟;写作三行情诗的任务,学生将自己对英雄的感佩与崇敬化作世行,使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语文课程,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了语文课程思政的目的。

      两位老师都能恰当地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多媒体,创造性地让学生配音、朗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精彩的“生成”。

      师父丁梅荣在评课环节再次重申了我们“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听课观课议课的要求,这两节课备课难度都很大,但两人都有很强的课程导向和任务意识,在仔细研究阅读导语、单元研习任务、学习提示的基础上,来确定教学目标;在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落脚于工具性,将活动与任务情境相关联;善于设计合适的任务支架,“听说读写”相结合,将课堂学习、评价的权力反转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与妻书》一课中,学生情景演绎环节中,爱国之情的表达是油然而生、真是发生的,课堂的主角就是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逻辑的力量》一课学生理解有难度,杨阳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任务一与任务三相互呼应,形成闭环,巧于构思,设计巧妙。

马玉娟研修心得

学为中心,让素养持续生长

      今天分别聆听了杨阳老师带来的《擎逻辑之炬,驱网络之霾——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和鲁鲜老师带来的《一封<与妻书> 千古家国情——革命家书联读》两节精彩的课例,收获颇丰。

      根据师父所讲观课四角度,本次观课我着重观察老师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成。

       杨阳老师巧妙设置现实生活情境,以“粉发女孩遭遇网络暴力”为切口,激起学生强烈的共情意识,主动投入对网络不当发言的思考中去,从而发现那些伤害性言论中包含着的各类逻辑谬误。其后老师充分利用各类真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矛盾点所在,从而归纳出基本逻辑规律,突破本课教学难点。随后在老师的巧妙任务情境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发言此起彼伏,充分利用课堂习得的科学逻辑方式去反驳各类错误言论,从而体会到逻辑的强大力量。本节课充分利用具体鲜活的情境和示例以击破学习难点,巧妙又生动,学生学得开心,且有收获感。最后回归“粉发女孩遭遇网络暴力致死事件”,让学生以网友的身份为她写一段周年祭语,对本课的学习进行了一次暖心升华,让学生懂得利用语言逻辑的力量去捍卫自己的权力,与社会及网络不正之风作斗争,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水到渠成。

       鲁鲜老师紧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目标,充分凸显革命传统研习作品的大单元主题“抱负与使命”,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细读文本“品读百年最美情书”、书信联读“体悟千古家国情”、现实关照“传承汲取精神力量”,阶梯式上升,引领学生逐步走向深刻的家国情感认同。细读文本环节,学生发言踊跃,于细微处品读这份家书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有效落实了本环节学习目标,特别是在之后的学生诵读演绎中,两位学生的动人表演将课堂推到了一个非常沉浸且非常动人的情感氛围中,学生整体真情投入,将《与妻书》的育人价值发挥到极致。书信联读环节在挖掘“立德树人”教育元素上持续发力,革命志士的伟大精神品质进一步浸染学生心灵。学以致用,最后让学生结合时代思考自身应该传承与实践的家国情怀,既突出跨学科思维,又有效内化了本课所学,进一步落实本任务群学习目标。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所思所答真实、真诚,更有广度和深度,是课堂学习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的最佳体现。

       诚如师父所言,无论课堂怎么变革,学生的实际成长收获,永远是衡量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两节课让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课堂沉浸与精神的自然成长。我也坚信,只要把学生的学放在一切设计与实践的中心地位,课堂自会处处精彩!

      教学无定法,人人有妙法。在实践中精进,在读书中觉悟,在探索中“成长”!

“成长”语文,不断“成长”!

撰稿:罗希

审核:丁梅荣

阅读 812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