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读书是一个了解自己和思考外界链接的过程,又是一个自己对比、自我反省的过程。读书又似一场时空旅行,在文字的缝隙中来回穿梭,走过时代的大街小巷,体验着文字里蕴含的情感与温度。
教师推荐
推荐人 马聃
马聃,太平溪镇中心小学综合组教研组长,五、六年级英语教师。她认为教师只有坚持阅读,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才能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推荐书籍
《给教师的建议》
内容简介
该书作者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分条列出了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整个教学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方向的指南针。
读书感悟——兴趣的奥秘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是有趣的课堂、成功的课堂。于是我做了个实验,在一个班上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引起学生兴趣,用夸张的动作和搞笑的图片等逗得学生捧腹大笑,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每次师生互动效果好,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也很多,他们都跟我说最喜爱上英语课。另一个班则规规矩矩地讲课、做题。学生积极性不太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也不多。但后来通过对比两个班的成绩,我惊讶地发现更活跃一点的班级成绩不如更“文静”一点的班级。
但当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奥秘”,我发现没有积极的脑力劳动,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原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是要付出积极的脑力劳动,是要为知识、目标服务的,兴趣只是提升学生积极性的一个点。引起兴趣本身没错,但如何将学生兴趣转移到知识本身上来,关键在于知识的理解、归纳和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最后提到“当学生直接进行研究、发现,当学生掌握了具体的事实、现象,他们被激发出的掌握知识的感觉会无比强烈。但纯粹思维带来的快乐也同样存在,那就是思维进行概括总结和系统分类的活动。”
读书感悟——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在了解到学生成绩的提高需要不断地训练和落实之后,我也当起了瓜分学生活动时间的“卷老师”。通过占用学生的体育课、微机课,利用学生的午休时间等,学生不断地记忆、背诵、默写、做题。这样虽然学生掌握地更牢固,但厌恶的情绪也随之上涨。有孩子在背后评价“马老师又占课,真讨厌”来以示小小的抗议。而在这本书中第31章谈到 “ 一个学生只有不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他才能顺利地学习,乍一看这似乎是个悖论。但这并不是悖论,而是教育过程的逻辑。在工作日学校课程被安排得越满,留给学生直接思考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时间就越少,他就有可能负担过大,导致落后。”正如一句英语俚语所说: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读书使人愉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总策划|望 荣
图文|马聃
编 辑|马聃
初 审|王燕
终 审|李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