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是什么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 (Monkeypox virus , 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疼、淋巴结肿大。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病死率为1%-10%,通过接种疫苗可获得有效保护。由于在1980 年消灭了天花并随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城最重要的正痘病毒。2022年5月初以来,已有20多个非地方性流行国家发现多例猴痘病例,且已出现人际传播。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传染源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灵长类(多种猴类和猿类) 由于与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偶可感染。感染动物、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临床特征
1.潜伏期:5-21 天,多为6-13 天。
2.症状及病程: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90%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
发病后1-3 天出现皮疼。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疼。皮疼经历从斑疼、丘疼、疱涔、脓疱和结痂九个阶段,不同形态的皮渗可同时存在。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疱疹数量从几个到数千个不等,多呈离心性分布。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病程约2-4周。
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污引起的严重脱水、文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
易感人群
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因此,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如何预防
1.出境人员和前往疫区人员需关注当地猴痘疫情,避免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2.避免与猴痘病毒感染者接触、共用物品等行为,避免或减少高危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留意性伴健康状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4.做好健康监测,若与可疑动物或猴痘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出现发热皮座等症状,应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及时告知接诊医生流行病学史。
5.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痂皮、土壤和衣被等物表可生存数月,猴痘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C 30分钟或60°C 10分钟即可灭活。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可有效灭活病毒。
感染猴痘的注意事项
1.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发热;全身不适、疲乏;疼痛:头痛、肌痛、背痛,有时有咽喉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
2.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皮肤化脓、淤血,神志改变,可有烦躁、皮肤湿冷或发花、意识减弱或昏迷等表现,视力下降或完全丧失。
3. 避免抓挠皮疹,如有皮损需注意皮损部位卫生并及时用碘伏等物品消毒。
4. 本病程略长(大部分患者需2-4周痊愈),需合理饮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 注意体温变化,如有体温异常(>37℃),需及时告知医生。
6. 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