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观沧海
“老五届”三十年风云录丛书
共四集:
一、《“末代大学生”的最后日子》。
二、《酸甜苦辣自己说》。
三、《超越坎坷》。
四、《苦乐年华》。
出版说明
《“老五届”三十年风云录》丛书,是本社为“老五届”人讲述自己大学毕业后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所提供的讲台,因而作者全为“老五届”中人,所述主要是离校后的情况;文体以回忆录、散文为主,兼用其它纪实性文体,不取小说、诗词等创作成分重的文章。文责自负。编排上,因同是“老五届”中人,不论身份地位高低,所以除选取个别内容厚重、写作优秀的文章排在首位外,余者一律按作者年龄为序。文后所附作者简历,只注出汉族以外的民族;毕业学校均用当年名称,毕业时间则为应毕业的时间;作者的社会职衔,未注明的不强求写,已注明的则只取全国以上的写(文中已写明的亦不再注出),以简为要。
为使更多的“老五届”人参与其事,每本书后均附有征稿函。只要客观允许,本丛书将陆续出下去。此外,本书还设有“寻呼台”,为“老五届”人寻找失散了的“老五届”学友提供服务。
作者与读者
(代前言)
这套丛书的作者是“老五届”大学生。
“老五届”,这个不甚规范的称呼,在80年代落实有关政策时,曾时有提过,如今,连身为“老五届”中人也淡忘了。其实,所谓“老五届”,就是指“文革”前入学,“文革”中毕业的五届(1966一1970)大学生。当年,也曾有人戏称这批人为“末代大学生”。
突如其来的“文革”,搅乱了他们的大学生活。离开学校时,多数人被送到“广阔天地”里接受“再教育”,少数人直接到了与本专业无甚干系的最基层,所谓学冶金的去打铁,学石油的去卖油,在当时都是见怪不怪的平常事。他们身同“老三届”(“知青”)的弟弟妹妹们一样战天斗地,艰辛备尝,头上还多了一顶“臭老九”的帽子,以至于走出“广阔天地”后,也难能用上所学之长。国家大乱之时,这批人的命运,犹如断线风筝,随风飘荡难自主。但是,无论飘落何方,他们总能在栖身的一角,默默地尽心尽力地去做那份无论离所学专业远近的工作。到国家由乱而治的年代,他们已经成熟了,先是陆续回归专业本口,逐渐成为业务骨干(也有人在与所学完全不相干的工作中,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头学起,已成为这个行业中的骨干);继而又有很多人陆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挑起了社会赋予的重担。他们已成为当今社会无可否认的中坚力量。
这批人,命中注定要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和国诞生之际,正是他们接受教育之始。共和国“文革”前十七年的风风雨雨,点滴不漏地渗入到他们的学业中、灵魂里,铸成他们可悲可喜、可感可叹的特性。其中最本质的是他们的忠诚、律己、踏实、负责。凭此特性,国家大乱之时,他们道路坎坷却没有沉沦;国家大治之时,他们手握各种权力也多能奉公守法。离开学校后的三十年风云变幻,他们已稳稳接下了父兄的重担;而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之初,他们又将陆续退出社会舞台。当此之际,这批已过知命之年的人,没有话要讲吗?有话讲,有很多话要讲,这便讲出了这套丛书。
讲什么?不是诉苦,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吃苦是平常事.文弱书生下基层,干活累,吃住难,他们讲来竟很平淡,因为比起他们亲身感受到的基层群众长年累月的困苦、艰辛,他们并不以为自己有多苦;何况,他们也不怕苦,视筋骨皮肉的劳累为人生的磨炼,而那磨炼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比起当时前途更加茫然的“知青”弟妹们,他们有一份工资和不论好歹的工作,似乎应知足;但只因比“知青”们高了几年学历,也就比“知青”们多了几层“臭知识分子”的精神屈辱,讲起来反倒更沉重。不过,这与其说是诉苦,不如说是反思,因为那种把文化、知识踩在脚下的痛苦,并不是他们个人的,而是社会的,历史的。到文化、知识重受社会推崇的时候,他们当年被迫中断了的学业,被迫改换了的专业,都成了他们评职称的障碍,而更重要的是成了他们渴望报效祖国却自感知识不够的深层痛苦。此时,他们大都过了不惑之年,仍需奋起直追,甚至同子侄辈一起重进课堂,重进考场。对此,他们讲得苦涩,也讲得自豪,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输,没有自暴自弃。他们的自强不息,赢得了社会的承认。
但他们也不是为炫耀,只为这段人生没有虚度,这段人生应当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三十年来,这个群体无声无息地工作,鲜为人所知。其实,他们之中并不缺乏地位显赫、声名显赫、成就显赫的人,他们不平凡的业绩,是拼搏出来的,理当为世人所知;而更多的人是普普通通的人,没有惊天动地之举,他们作为社会的中坚,凭的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凭的是自尊自强的人格。他们以平常之心,讲述自己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不以文学风采取胜,更无哗众取宠之意,只以真实的经历,真实的感情,为社会留下真实的记录。
这套丛书的读者,也是“老五届”大学生。当然,也还有其他人。
“老五届”的人,有着大体相似的文化背景,大体相似的经历,大体相似的心路历程,即使无暇自己讲自己,也定然想看别人如何讲他自己,如何讲那段大家都曾有过的岁月。或者,人过半百,更易怀旧吧。只是温故而知新,怀旧也并不都是感叹,对人生总是有益的。因而,这套丛书,首先是“老五届”人自己写给自己看的书。
其次,这也是一套写给“老五届”子女看的书。"老五届”人的子女,如今大都长到当年父母身为大学生的那般年纪了,风华正茂,置身于与父母不同的社会环境里,并不了解自己父母的过去。但是,就像“老五届”人当年也想了解他们从旧社会走过、从枪林弹雨中奋斗过的父辈一样,他们的子女也渴望知道他们走过的道路。这套“老五届”人亲手所写的书,没有说教,平易近人,“宛如平常一段歌”,会让他们的子女和子女辈的新一代大学生们,感到亲切可信,生动有趣,有益于沟通两代人的感情。
再次,文化学者、历史学者等社会学研究者,也会读这套书,因为这个群体同“知青”一样值得社会注意。这个群体所受的教育,是共和国诞生之初的十七年教育史,有许多利弊得失值得研究;这个群体的成长,是共和国由乱而治而改革开放的成长史,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研究这个群体,对于共和国的历史及其未来,都有它的实际意义。这套书,饱蘸“老五届”人的心血,真实地写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败得失,是难得搜集的社会研究资料,肯定会对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有助益的。
最后,与“老五届”人属同时代的人,尽管没有“老五届”的大学生身份,却也同时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酸甜苦辣,想来也愿借他人之杯酒,浇自己之块垒,读一读这套书的。即使当代人,难道就不想了解逝去并不远的这段岁月吗?这样说来,这套丛书的读者或许不会太少。
“老五届”人约有百万之众。如果人人动手写自己的故事,人人翻看别人写的故事,那么,这套书会经久不衰的。
观沧海
1999年3月
(“观沧海”系责任编辑笔名)
选题策划:武 越 于克平
责任编辑:于克平 武 越
封面设计:栗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