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亭亭,竹影猗猗

小虎小虎打人不输
创建于2023-11-14
阅读 31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竹非蔓草,却有中通之質;竹非喬木,仍有參天之能。“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文人對竹,也總存着詩化的感情。或觀其勁節,或慕其青翠,或驚嘆其一夜春雨后的生長奇迹。


    而竹林中,有葉影婆娑,有微風習習,每一寸破土的嫩绿,都歌頌着山野不朽的生機。


竹節亭亭

心境澄明的君子


花妍兒女姿,零落一何速。

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

宋·歐陽修《刑部看竹效孟郊體》


不見已四年,既見還作别。

贈以墨竹屏,况此君子節。

歲月不我留,玉立空山陰。

願言無相忘,因風時寄音。

宋·張孝祥《題屏風送裘甫歸臨川》



竹焉君子,身姿亭亭;君子有德,心境澄明。春風和煦,故人重逢,時間改變了少年人的顏容,却無法更易初心與氣節。賞竹贈竹,畫裏林間,盡是高華勝景。


幾十年宦海沉浮,知天命的歐陽修在刑部院落一角偶遇一叢青竹。此時,正是春寒催晚景的時節,周邊新開的花朵嬌嫩無比、極易零落,唯有眼前的青竹在凛冽寒風之中愈顯蒼翠。他望着青竹,也似乎在透過青竹看多年前那個眉眼含笑、意氣風發的少年舉子。漫漫歲月的磨蝕中,多少人在風中迷失,又有多少人能似青竹一般保持當年的風骨?


如果説青竹的君子氣逃不開植物的年限,在紙上濃淡變化中永恒的墨竹便仿佛攫取了“竹”的本心。故友多年未見,再次相遇却象征着下一次的離别,而臨别之際,張孝祥在墨竹屏風上寫下厚重的寄言。“為了天下人,敢焉天下先”,即便以后没有機會再相見,都應守住這份氣節。


林間蒼翠,畫中墨色,都是君子之交超越時空的見證。竹節相接,成為默契的符號,凝聚了高潔的情懷,也聯通了赤誠的心願。





竹影猗猗

淡然自足的桃源


林斷山明竹隱墙。亂輝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葉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蘇軾《鹧鸪天》


笑指吾廬何處是?一池荷葉小橋横。

燈火紙窗修竹裏,讀書聲。

明·陳繼儒《浣溪沙·初夏夜飲歸》



在竹林的蔭绿中,人們總能遠離塵世的喧嚣,偷得浮生半日閑。斟上一杯好茶,學上三聲清嘯,仿佛自己也成了那史書的故紙裏魏晋風流的七賢。


夕陽西下,蘇東坡在山野間徜徉,村舍外,古城旁,芒鞋輕勝馬,竹杖二尺長,昨夜的雨為今日的風景添上了潤澤的微光。每一根滴翠的綠竹,每一只掠過的飛鳥,每一朵芬芳的荷花,每一聲清亮的蝉音,都成了自然的粘合劑,將詩人心上憂傷的裂痕填滿,讓靈魂在野趣之中找到自由的歸鄉。


竹林亦是讀書的好去處。陳繼儒焉自己的小廬布置好了修竹與荷塘,除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奮鬥時光,讀書于人更象征着對心靈的滋養。一豆燈火的夜,聽蛙鳴,聽雨落,聽竹葉沙沙的交響,詩人也願以讀書聲加入自然之樂,譜一曲知足常樂的歌。


田園世界裏,日光七彩,竹影横斜,心相燦爛,盡升華融為一白。


  

小结


竹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獨持豐富的意蘊,它的“勁節”代表着堅强的骨氣,虚空代表虚懷若穀,蕭疏代表瀟灑脱俗。竹清麗柔美,翠筠萋萋,彎而不折,空心有節。從上古先秦到近現代,我國歷代詩人借物咏志,寓情于竹,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詩篇。


20中文2班   顾赟 2026210043

阅读 31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