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参加了银川市小学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展示交流活动。阅海四小李一凡老师、阅海三小马楠老师、西夏区第五小学马雪老师同课异构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党的第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现在我将结合《中华民族一家亲》展示课例,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想法。
《中华民族一家亲》主要有三个板块,分别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第一板块从总体上明确了民族关系,即56个民族是一家;第二板块与第三板块分别从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说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意义,进一步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均有体现,但是教学重点指向“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即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确定理想信念。学生确立了理想,就有了目标和动力,对自己的成长就会有较高的要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和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鼓励学生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阅海三小马楠老师设计了故事会活动,请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收集到的民族团结感人事例。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明白了只有各民族同心同德、守望相助,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通过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想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由学生确定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联系实际生活。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阅海四小的李一凡老师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学习活动。如在执教“中华民族大家庭”时,李老师提问学生:我们班有哪些民族的同学?在我们身边,你还认识哪些少数民族的同胞?通过调查了解本年级学生的民族构成,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既能够快速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知道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通过周末寻找银川大街小巷的民族特色美食,并谈谈你的发现。拉近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明白了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各民族群众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融入活动体验。教学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体验式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可以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感受,在活动体验中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西夏区第五小学马雪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观察“中华民族分布图”,阅读相关资料,围绕问题“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成果。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让学生在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中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了解民族分布的特点,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教无涯,研无尽。道德与法治课程需将理想信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联系学生真实生活,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体验,获得感悟,塑造健康的品质,促进知行合一,实现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