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是被考核的对象,面试围绕着考生进行,就是要在众多考生中选出更适合招聘岗位的条件要求。因此,面试的成败因素与自己的能力水平、同参与面试的考生的竞争力都息息相关。同一竞争岗位,你的笔试成绩排名位置、其他考生综合能力、现场面试表现、乃至形象气质等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成绩。
有心的考生不仅会研究考官的情况,还会想方设法搜集同岗位面试考生的相关信息,包括笔试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通过与对手作比较,找准自己的发力点,避免与对方的长处相争,重视发挥自身优点。
事实上,很多笔试成绩排在第一位的考生在面试环节被反超的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对手,没有重视面试,结果被当场翻盘。
举两个历史上排名靠后却在面试环节反超的例子。
《弇山堂别集》载:明朝建文三年庚辰,“殿试对策”前十名考生呈交皇帝朱允炆。王艮策第一。皇帝朱允炆以艮貌不及胡广,又广策多斥亲藩,遂擢广第一,改名靖,艮为第二。这则故事说的是,通过笔试择优待选,最后面试决定取舍。暂且抛开皇帝是否以貌取人,单从事情本身,可以说明面试的不确定性。
清乾隆五十四年,乾隆殿试前十名考生,因见刘凤诰其貌不扬(眇一目),心有所嫌,遂出对试其才:“独眼不能登虎榜。”刘凤诰应声对道:“半月依旧照乾坤。”乾隆暗暗嘉许,又出一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子。”刘凤诰当即应对: “春牡丹,夏芍药,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一个以“东西南北”四方星宿出题,一个用“春夏秋冬”四季名花应对,尤其“探花郎”一语双关,令人赞叹。乾隆喜,刘凤诰得一甲第三名(探花)。
故事未见正史,但已说明综合能力表现非常之重要。笔试测的是知识,面试测的是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面试会把高分低能者淘汰掉。
国考、省考成绩好,并不能说明能力就高。在考编大军中高分低能者大有人在。通过主观面试能大概率地筛出更胜任的人才。
因此,考生要了解对手,做到知己知彼,避免正面交锋,要深入挖掘,集中精力发挥自身优势,将最好的一面在面试环节展示出来,赢得考官的青睐。至少要通过精心准备,在气势上压对手一头,尽可能地放大自己的气场。竞争本身就是你不给对方施加压力,就要承受对方的压力反噬。在等待面试的这段日子里,相信没几个考生是完全放松的。
可能很多考生在面试之前不知道对手都是谁,但集中面试的时候,等候面试的人群里一定有你的竞争对象,所以,只要走进等候区就要有主场意识,就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展示才华。说不定那个考官不经意地经过就发现了你,恰好就产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很多电视剧、小说里的偶遇情节,并非空穴来风,鲤鱼跳龙门必然有力可借。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也有可能给你的面试迎来一个最高分。
谁能把良好的状态保持的更长久,谁的心态更好,谁就更有机会。
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帮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