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在《师友杂忆》中这样记录他的一次教学活动:“一日命诸生带纸笔出门。到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坐一树下。静观四周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相互讨论。余告诸生……此谓松风,再试下笔能写其仿佛否?”
这种由老师指导观察的写作课,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决定用学校中的菊花试试。
我先用一节课带领同学观察图片上的菊花。“同学们,请你们描述一下白板上的菊花。”“它的颜色是黄色的。”“它有很多花瓣。”我又让同学观察细节,观察花瓣的中间,末端,看看颜色有哪些细微的变化。接着,我教他们用不同感官去想象菊花。这可热闹了。“我觉得菊花摸起来应该是毛茸茸的,因为这朵菊花看起来像绣球。”“我觉得菊花闻起来应该是香蕉的味道,因为菊花的颜色很像香蕉。”“我觉得菊花的花蕊就像一个小小的舞台。”这令我喜出望外,孩童的想象力一旦被释放,总是不可思议的。
终于到了我最期待的时候了!同学们也很新鲜,拿着作文本到操场上去!我事先准备了一张大纸片,上面写上“残菊”。管理纪律果然很难!放出去的小学生就像一群野鸭子。不过我早有心理准备。看见有些同学把脸凑上菊花那一刻,我十分开心,人能够和自然如此亲近,就算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我也不虚此次活动!二十分钟后,我把同学们召集起来围成圆圈,从“残阳”开始,讲什么叫“残菊”。“现在就请大家观察残菊和普通菊花有什么不同。残菊天天陪着我们上学,你有什么话对残菊说?”有的同学坐在台阶上,有的同学蹲在围栏后面,下课铃声响了,还有同学留在菊花旁奋笔疾书。他们会写出怎样的作文来呢?
第二天改作文,很多同学依旧表达不通顺,并且没有认真观察。但当我改到这句话时,我吓了一跳:“残菊和好的菊花相比,就像一个是黑暗的女王一个是光明的女王。”天啊,这其中有海子诗歌的影子!海子的《雨》这样写到:“贫穷孤独的少女, 像女王一样,住在一把伞中。”那残菊不就是贫穷孤独的少女吗?孩童的想象力,已近乎一个纯洁的诗人!孩童不就是天生的诗人吗?
我常常怀疑,被作业和社交媒体不良影响包围的孩童,会不会丧失审美能力?他们真的能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吗?他们真的像答题的时候写的,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吗?
华兹华斯在The Table Turned中说:“Let Nature be Your Teacher.”歌德在《艾格蒙特》也说:“到田野里去,那儿生长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种种新的恩赐,那儿天空闪烁着日月星辰的种种祝福……我们所有的血管中都感到人类的天性和欲望。”我想自然对孩童的影响不仅仅是写作文这么简单,让孩童学会观察自然,亲近自然,能够影响他们的性格,能够让他们觉得自己在世界上不是孤单的,能够帮助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
这样的写作课,实质上就是人和自然的心灵交流课。而残菊,则又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一种传承。这种审美和孩童诗人心灵的碰撞在一起,这简直是一次妙不可言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