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之魁——梅花

YeKe_sss
创建于2023-11-13
阅读 25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梅花——严寒之中迎霜破雪傲然绽放的不屈之躯,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这便是赏梅的兴起,大致始于汉初。那时作为观赏及结实的兼用品种。

“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南北朝时期,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隋唐宋元明清,是艺梅的渐盛时期。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意象中,梅花一直是高洁的象征。梅花气傲寒冰、骨沁幽香的高韵劲节,及其不随俗不媚人的卓尔超凡与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洁的人格意识相契。

不肯依附权臣朱温而遭到贬逐的韩偓,就借咏梅来寄托自己的感慨:“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作者借咏梅的贞姿劲质,表达了自己的不屈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在古典咏梅诗中,那些高洁孤清,遗世而立的寒梅形象无疑是文人士大夫自身形象和理想人格的化身,但在传统文化中,梅花所包含的意蕴并未止步于此,梅花还代表友情和相思。

陆凯折一枝梅花将春色远送千里。而杜甫曾写《江梅》: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和梅树同色,让杜甫一见梅花,就涌起了对故乡巍峨巫山浓浓的相思之情。

近代以后,梅花精神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赏梅之行中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伟大的毛主席在梅花高洁的品质中,发掘出了励人的一面。而在他笔下,梅花所呈现出的不畏险阻,无私奉献的精神。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的慷慨致辞。其中豪情与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契合,也彰显出“中华民族精神”“梅花精神”在我国不朽的时代价值。

历经千年文化积淀,国人对梅花的喜爱早已从植物本身转变为一种精神信仰,随之形成的梅花精神,成为人们激励自我、抒怀明志的思想寄托。几千年的朝代更迭,“梅花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培.梅花象喻与南宋审美文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5):106-118.

[2]耿红凯,李庆卫.梅花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致性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S01):18-20.

[3]许联瑛.梅花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39(S1):109-113.

阅读 25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