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武平供电2399708
创建于2023-11-13
阅读 29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在今年“六五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生态环境部对外发布的《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下称《公报》)称,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1年下降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1年下降0.1%。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应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关系?

 “绿色低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首先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而绿色低碳既是先进技术和未来产业的重要特征,也是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要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优化用能、提升能效、减少浪费、防止污染。

 其次是文明提升。“文明提升的主要表现是全社会形成低碳环保简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以及企业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公司治理、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孙轶颋认为,绿色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硬核,生态文明提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软实力。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系主任、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中心主任王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

 王灿介绍,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发展阶段使然。与发达国家先解决了国内污染问题再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过程不同,我国正处于减污与降碳要求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扭转的新发展阶段,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此外,王灿认为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征使得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可行性。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加工利用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降低管理成本,获得环境质量改善、气候变化风险降低、低碳经济竞争力提升等多重政策效益,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如何做到统筹和协同?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秦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提出统筹与协同的根本原因是各种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交织。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之间存在错综复杂关系,共同导致产生全球多重危机。采用自然与气候、能源和社会发展相协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可以有效、低成本和应对全球多重危机。

 协同推进是美丽中国目标重要内容,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与健康、生态保护是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

 秦虎表示,加快中国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实现行业减排技术和成本的最优配置的同时,可以促进污染治理。在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能源转型中,加大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实现能源可及、绿色低碳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深化卫星遥感、低成本传感器等新型技术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中的应用,实现碳污监测和监管的手段协同。实施和推广可持续农业管理实践,在提高农业生产的气候韧性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

 秦虎建议,在部署减污降碳技术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在资源型地区转型过程中提供相应支持,实现公正和包容性转型,在减污降碳的同时,通过发展新能源、改善生态系统增强当地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推动构建更具气候韧性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针对“双碳”目标,我国已经构建了“1+N”政策体系,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

 “人类经济活动造成地球温度超常上升,全球正在迅速增温,负面影响迅速加强。因此,加快减排步伐,迫在眉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学术顾问周大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达成了《巴黎协定》的长远目标,把本世纪末比工业化以前温度升高低于2,力争低于1.5的科学和政治共识。目前,150多个国家已提出具体碳中和时间目标。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大目标。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大,减排任务重,如果2030年前排放继续增加,碳达峰后再实现碳中和每年减排数量要5亿吨以上,或年总量减排7%以上。

 周大地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立”首先是要认真推动高效节约,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消费端低碳转型。不能走回头路,不能进一步加大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就是要有一批企业,一批行业,一批地方率先达峰,分批达峰。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短期内要充分利用既有能源供应能力,确保市场供需平衡,中长期安全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不断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本土绿色低碳能源供给能力。低碳化将极大提高能源安全水平。

 “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周大地表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取得显著进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国将继续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战略定位,坚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5月26日,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办的“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暨第三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致辞时表示。

 解振华强调,要大力推动各行各业绿色低碳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落地应用,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与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建、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呼吁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聚焦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支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阅读 29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