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 研之有道 交流通达

——2023年上海市大中小教师语文学科研修基地学习活动

安公子
创建于2023-11-13
阅读 33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岁月缱绻,枫叶生香。撷一束时光,浅藏心间,我们相约共赴一场语文的“美好之约”。

11月10日上午, 2023年度上海市中小学语文教师专题研修班如期开班。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培训中心主任袁进、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王丽霞副研究员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在开班仪式上,袁进主任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创办历史及人文传统,鼓励研修学员静心研学、切磋琢磨,在专题讲座与主题交流过程中激发教学与教研创造力。王丽霞副研究员向学员们介绍了研修基地班的初创历程、开班宗旨、研修体系、实践项目、教学秘书等,对研修提出要求。

志同道合,乘兴而来

在破冰活动中,四个小组在助教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大风车等活动快速记住了伙伴的笑靥和名字。虽然大家来自上海的各区、各校、各学段,但聊起对于学术研究之向往、对于文学的热爱便一下子打破了彼此的陌生感。

见贤思齐,研之有道

在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培训中心的组办下,我们有幸聆听了四位教授的专题讲座报告,涉及鲁迅阅读、跨学科研究实践、现代诗的阅读及鉴赏、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学术研究的选题、申报与团队建设等。讲座之后,教授们还一对一为学员们解答疑惑、思辨交流、给予鼓励。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张中良教授带来专题讲座《从历史还原视角还原文学经典》。张教授的讲座以文学经典作品为线索,从《朝花夕拾》的历史、文本脉络的还原,到《骆驼祥子》理想破灭的三重悲剧的阐述,到以《孔乙己》为例对怎样进入作品、把握作品的具体阐释,再到对抗战文学的丰富意蕴和审美特色的把握,从历史还原视角加深了对经典多义性和复杂性的理解。张教授也为中小学语文老师介绍了近年来的优秀作品,对学员们养成审美眼光与表达能力提升语文课堂表达了期待。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唐启翠副教授带来讲座《跨学科阅读的相关问题》。唐教授首先对收集到学员们课前对跨学科阅读的相关问题作出回应,帮助学员们明晰了几组概念的区别,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跨学科研究的实践经验,借助《诗经》《离骚》《红楼梦》等名著具体阐释了跨学科研究实践对跨学科阅读策略的启示。

汪云霞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专题讲座《现代诗阅读与欣赏》。汪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娓娓而谈,从中西方诗的发端与文人的定义和描述中界定了现实诗的基本内涵,围绕现代诗的四大基本审美形式——分行、韵律、意象、情境,在中西比较诗学的宏观视野中,引入徐志摩、卞之琳、戴望舒、威廉斯等中西方现代诗歌的经典诗例,引导大家品读诗歌的独特韵味,探秘诗人心灵的幽微,从而感悟现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汪教授从教学视角出发,引导学员们关注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四要素在解读作品中的重要性,在大量阅读中培养学生文学细读的敏感度和感受力。现代诗歌教学是许多老师教学中的痛点。带着困惑与思考,学员们都沉浸其中,积极互动,用知识荡涤了心灵的风尘仆仆,收获了启发与感动。

周理乾教授以《基于教学实践的科研项目选题、设计与研究》为题作了专题讲座。周教授以“教师为什么要做科研”这个朴素、平易的话题开始,他介绍说,科研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抽象出来,形成理论,供更多人或者课程参考。接着他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寻找选题、如何使用指南(政策)选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设计科研项目、如何撰写文献综述、如何选用研究方法等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问题展开解读教师科研中的真问题。学员们在与周教授的互动中,逐渐拓宽了的科研思路,纷纷表示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挖掘科研的富矿,解决教学的真问题。

学思践悟,交流通达

12日下午,各小组在助教老师的带领下对三天的学习进行了交流、回顾。三天的集中培训转眼即将结束,但这又将是学员们在语文学科领域探索的一个新的开端。活动中,各个小组展开积极的头脑风暴,设计了小组的LOGO,讨论组名寓意的阐述。在展示中,每个小组都呈现了各具特色的集体智慧。

第一组组名取名为“润”。口号是文心似水、润物无声。这是他们的教育理念,同时与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的校训相呼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如雨露之于花草,潜移默化,“润”字左边的三点水旁就代表着我们每一位富有智慧的教师汇聚成一泓清泉,凝聚成一股力量。右边的门中有玉,寓意着我们每一位学员关门投身教育教学,开门见世界,走进交大这所高等学府匠心学习,洗礼自己,充实自己。我们小组的logo中特意把润字的第一个点设计成云朵的形状,因为教育就是一朵云朵推动另一朵云朵,最终化为雨露润泽大地,滋养万物。

第二小组组名是“交响乐”。山河星海,交相辉映,有四重寓意:一是高大、阔远,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三天以来学者、教授为我们带来高大上的专业知识;二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欲渡黄河冰塞川,生活、工作中有时不可克服艰难;三是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跨越地域、学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齐聚这里;四是星辰大海,孜孜以求的追求与梦想。

高山流水,泠泠作响。深情厚谊,交流互鉴必将发出最美妙的乐章!

第三小组组名是“飞鸟”。这个名字来源于美国女作家《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自传体励志书,里面的主人公冲破原生家庭的束缚,奋力追逐自己的梦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给我带来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我们小组的老师也会像飞鸟一样冲破种种束缚,跨越千山万水,成为更好的老师。同时,我们也希望引领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飞越一座座高山,看到更美的风景,成为更好的自己。另外,“飞鸟”也是古典文学中的常见意象,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众鸟齐飞的美好画面,我们小组的老师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携手翱翔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句中也有飞鸟的意象,各位老师都是从繁忙的疲倦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参加本次培训,我们一起在交大的校园里抛却种种杂念,聆听一场场思想盛宴,回到从事语文教育的初心,重新找回当初热爱文学、热爱教育的那份赤诚。

组徽将内涵丰富而深刻的“飞鸟”形象凸现出来,还通过图象表达了这次相聚一堂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初心。飞鸟嘴里衔着一片枫叶,表达了我们相聚在枫叶染红的深秋。枫又是组长周枫老师的名,而山横过来,就是“3”,寓意着我们第三组在周枫老师的引领下,开启寻回初心之旅。山上的一泓清泉则寓意“饮水思源”,大家相识于交大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河水中高山的倒影清晰可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这里聆听学者的智慧之声,和同仁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汲取源源不断的“活水”。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将会有更多鲜活的输出。当飞鸟们重拾初心,突破自己后,象征着困惑与困难的高山自然就显得矮小了。

第四小组的组名是“思远”。这一动听的名字,受到诗歌讲座的启发,取自于“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诗句。把“思远”放在同心圆里,蕴含着交大、市教委基地、广大基层老师,组成一个同心圆,组员们深刻体会到“一个人走得更快,一群人走得更远”的内涵,也希望未来的自己诗意地栖居、诗意地工作、诗意地一路通行,走向语文教学的一片蔚蓝之海。

满载星辉,笃行致远

在结业仪式上,来自浦东模范实验中学的闫玏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发表了“语文是甜的”主题演讲。她说这三天里看到身边的小伙伴无时无刻不沉浸在被选拔进入培训班荣幸感中,沐浴在感受语文和语文教学魅力的快乐感中。这几日仿佛进入了文学世界的桃花源,有了“不知是何世,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的纯粹之感。这三天学员们尝到了语文甜蜜的滋味,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人生。

随后,交大培训部主任袁进寄语学员们,表达了对大家深切的鼓励、关怀与厚望。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杨洁副研究员讲话。她感谢这支培训团队的认真又接地气的培训设计与安排,她感动于语文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热情,她告诉大家,研修班仅仅是一个逗号,当大家回到自己工作岗位时,带着今天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走进更广阔的语文教学天地,真正用行动诠释“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含义。

活动最后,两位领导向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优秀学员奖。所有学员和交大培训基地的领导、助教老师一起来到了交大人文学院文治堂前进行了合影留念。

镜头里记录了这几日结下的深情厚谊,也留下了依依惜别怅惘。相遇在刹那,分别在一瞬,但愿互助前行永远,期待我们下次遇见。最后送上史鑫卉老师小诗作结“金秋燃草木,瑟瑟劲风吟。饮水思源日,荣光赤子心。”

撰稿: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何梦蕊

           奉贤博华双语学校              庄晓莉

        复旦初级中学                      赵   仪

          上外嘉定外国语学校           盛海英

统稿:闵行区龙茗中学                  王慧玲

供图:上外嘉定外国语学校          张盼盼

编辑: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          陈朦朦

阅读 33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