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净化校园环境,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杜绝校园欺凌现象,我校组织开展了“拒绝校园欺凌 共育和谐之花”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一、普及校园欺凌知识
1、什么是校园欺凌?
2020年,我国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认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
2、校园欺凌的几种类型
(1)身体欺凌 这是最容易辨识的一种欺凌,是指肢体上的暴力,比如拳打脚踢、扇耳光、撕扯衣物等。除此之外,强夺财物、故意损毁他人物品也属于身体欺凌。
(2)语言欺凌 语言欺凌指用言语对他人进行嘲笑、谩骂、起侮辱性绰号、诋毁等行为。语言欺凌是伤害孩子的一把锐利的“软刀子”,这种暴力比起外表的伤痕来说更为严重和可怕,也更不容易被察觉。
(3)社交欺凌 故意离间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散播谣言、暴露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形象、孤立排挤他人等。
(4)网络欺凌 指利用互联网侵犯被欺凌者的隐私、损害人格或名誉。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欺凌也越来越普遍。网络欺凌不仅会对孩子的精神造成伤害,而且因为网络的互联互通特性,使得欺凌事件的影响力比校园欺凌更大,对被欺凌的孩子影响也更深。
3、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教师和家长需帮助儿童正确理解“欺凌”的含义;教会儿童识别与应对欺凌;在面对儿童求助时应给予安慰、支持和建议;发现儿童的欺凌行为后立即制止 。
4、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和暴力,是不少学生的噩梦,会对被欺凌的学生身心造成伤害,而实施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进行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也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拒绝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做?
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即:不做受害者、不做欺凌者、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 不做受害者。
(1)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2)前往校园周边巷子拐角等校园欺凌可能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3)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4)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2. 不做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3.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三、携手保护祖国未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和谐平安校园
1、如何保护自己
● 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最重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给对方实施暴力的机会。
● 可以往人多,有大人的地方跑。
● 若被欺凌者围困,要智慧自救,比如厉声阻止对方,看见同学让他立即向大人报告。
● 有大人路过,冲过去抓住 TA 请求帮助或假装认识,震慑欺凌者。
● 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尽可能拖延时间或先满足其要求,找机会离开,注意不要激怒对方。
● 实在逃脱不了,可躲到墙角或桌子底下,抱住头部。若无处可藏,就双手抱头,侧躺在地,双腿屈到胸前,将身体蜷缩起来,尽量保护头部、颈部、腹部等要害部位不受伤害。
● 遭遇欺凌,一定要及时告知家长老师或报警,寻求帮助,千万不要独自承受,沉默并不能让你免遭欺凌。
2、家长如何守护孩子
作为家长,首先要意识到校园欺凌的普遍性、随机性。在此基础上:
◍学会识别孩子受到欺凌的迹象。如:突然逃课、变得不喜欢去上学或学习成绩下降;出现抑郁、孤独或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况;头痛、胃痛、疲倦或不良的饮食习惯;自我毁灭行为,例如离家出走或自伤自残;考虑自杀或企图自杀;身体不明原因的损伤;衣服、书籍、电子产品或装饰品总是损坏或丢失;睡眠困难或经常做噩梦;突然失去朋友或回避社交场合。
◍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经常与孩子聊天,提开放式问题:今天在学校开不开心?有没有遇到困难?当孩子说出自己的经历的时候,避免使用质问的语气,如“为什么他们要欺负你?”这样的对话会使得孩子认为受到欺凌是自己的错,从而更不愿像家里讲述自己的遭遇。
◍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父母对子女的虐待和忽视,专制、体罚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成为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风险,而温暖抚爱、积极卷入和支持,则是降低子女欺凌他人和遭受欺凌概率的保护性因素。
◍教会孩子人际交往的技巧。鼓励孩子在学校认识更多的朋友,帮助他们建立起情感韧性与社交适应性。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孩子被欺凌者盯上的可能性更低。
◍努力缩小“同理心差距”。认识到欺凌行为背后的“特权感”,教育孩子如何处理差异、歧视,鼓励对他人抱有同理心。
◍保持和老师、其他同学的家长的良好关系。他们也是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状况的资源。和他们保持联络,有助于预防和阻止欺凌行为。
◍如果欺凌已经发生。
1)拒绝“受害者有罪论”。坚定地站在孩子身后,把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放在第一位,细心听孩子讲述“发生了什么”。告诉孩子被欺负不是他的错。父母积极的情感支持会成为受欺凌者的坚强后盾。
2)第一时间找到学校和老师,询问事实和处理进展,仔细询问孩子是否仍在持续受到欺凌,必要时应该考虑转学。
3)关注后续影响。在孩子受到欺凌后给予孩子更多陪伴和关心,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