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乡村教育变革,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第六届全国农村教育首都论坛于2023年11月12日在中工大厦举行。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共体城小三片区牵头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实验学校牵手北环路小学、东港镇第二小学参与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下设“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时代创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土实践与创新;面向未来的乡村学校办学形态转型;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教育变革之路”五个议题。
11月12日上午,在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杨朝晖教授的主持下开幕,各位专家和领导在会议中做了精彩的报告和点评。
下午召开分论坛会议,东港镇第二小学马长缨校长和北环路小学宫雪主任在分论坛二“立足生活与实践的教育探索与创新”中做了精彩的汇报。
东港二小马长缨校长在分论坛二第一组做了题目为《教育回归生活,智慧无界学习——新劳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的发言,从新劳动课程探索的背景、设计思路、实施策略与评估、课程案例的展示三大方面主要分享了东港二小围绕智慧农业做的一套特色化的劳动+系列课程是如何以智慧农业为例,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以真实场景为基础,结合学生兴趣和特点不断优化的劳动课程设计。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研究室刘婧主任进行了点评:东港镇第二小学的汇报突出在一个“新”字。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着力点,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农业、再到智慧种植;关注新课程改革中的跨学科融合,打造学校“劳动+”课程;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有生态、有文化、有土地、有种养殖课程。深入思考:课程群化的设计;实施策略的再梳理提炼。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专业教研室杨阳主任给予了肯定:东港二小的新劳动课程新在“智慧”,新在“融合”,新在“实践”;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更有助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度开展。
北环路小学宫雪主任围绕“走进生活的劳动课程”,构建“阳光北小 多彩劳动”课程体系,创办有“陶味”的劳动教育。“感受生活的节气课程”,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以生动的活动为载体,以真实的体验为媒介,多学科联动玩转“二十四节气”。“注重实践的研学课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研读家乡,培养为家乡未来努力的理想信念这三个自己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汇报,立足生活与实践,将“课堂”变为“学堂”,将“讲台”变为“舞台”,教学“回归生活,回归生命,回归生态”。
会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杨阳做了点评:切实感受到北环路小学是在脚踏实地的践行着劳动教育实践,是一所真真正正的在做“知行统一”教育的同学。上至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下到课程、教学、研学等小目标,定位十分准确,与劳动教育实践目标高度一致。学校真的做到了“教学相长,研学合一”。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总结好经验,将已有的教育成果,进行深度科研,鼓励教师继续以研究者的身份、思维做好接下来的研究与创新工作,以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实现需要。
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实验学校姚坤主任在分论坛三:立足校本的自主发展与日常实践探索中,和各位参会领导、老师对学校关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研究》做了分享。
姚坤主任从合理改编教材,捕捉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引入生活场景,启迪学生数学思考;经历学习过程,收获数学学习经验;布置有趣的作业,让数学学习有意思四个方面,对“学有用的数学,让数学有用”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语文教学生活化主要从“在生活中识字,让识字有趣”方面做了分享,学校连续开展9年的“识字节”得益于好的识字方法:姓名识字、超市识字、匾额站牌识字…最后学生们在识字节中进行闯关游戏,一年级80%-90%小学生入学仅仅一个月识字量就能到1000个左右。关于数学、语文生活化的研究切实减轻了书面作业负担,也削减了家长参加学科类教育培训的需求。
分享结束后,北京顺义区教育督学、原顺义区石园教育集团校长李冬红做了点评。姚坤老师通过大量案例,抓住了语、数两个工具学科的学科特点,从生活化和实践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的方法。“学有用的数学,让数学有用”的论断,通过合理改编教材,引入生活场景,经历学习过程,布置有趣的作业让学生们数学学习有意思,能够进行数学思考,捕获数学经验。但无论生活化内容的选择还是生活情境的创设,以及实践操作和评价,都体现了他们学校的研究者对于课标、教材、学生的读懂,没有这些读懂,手段和方法就失去了意义。姚老师还从生活识字的角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有一定的识字量以后,阅读就会发生。他们学校以识字这一个点,让学生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学校生活,学校变成了孩子们期待去的地方,又减轻了分离焦虑。这些识字方法都是量的积累和兴趣的激发以及生活化的应用,尤其是在李海波校长的带领下,编辑并出版了《百家姓》(校园版),这也是把识字教学和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相结合,进行了传承。
在以诗意构建、以仁心引路的教育之旅上,每一步都像是一行充满深意的诗句。教育的道路是漫长的。对于学生来说,“十年苦读”或许能成为求学之路的概括,而我们教师面对的则是更加长久的数十年间对学科的持续深入研究。漫长的教育教学之旅上要永远保持一颗对教育满怀热忱的进取之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