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一忠
炎帝,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我们华夏儿女对上古时期神农部落首领的尊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炎帝有神农、神农氏或炎帝神农、神农炎帝之称,还有连山氏、列山氏、烈山氏或厉山氏之称。在文献史籍中,炎帝有多个称号。《帝王世纪》说“炎帝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这里的“列山、烈山、厉山”等,普遍认为是“连山”的音变,因历史上的《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易”中的《连山易》为炎帝所创,炎帝故里又有湖南怀化会同的连山,神农炎帝故以连山氏著称。在华夏儿女的心目中,神农炎帝关心百姓安居乐业,注重道德修养,倡导和谐相处,他不仅是农耕与中医药的开山鼻祖,还是一位贤明的帝王。他与黄帝先后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上古文明,并列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的共同血缘纽带,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赖以彰显的精神支柱,深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炎皇二帝
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经历了三皇五帝时期,然后是尧舜禹,紧接着进入了夏商周三代。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庄子》把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称为三皇,吕不韦及其门客著的《吕氏春秋》把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称为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上古时期杰出的首领和文化创造者,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和象征。东汉王逸的《楚辞·惜诵》载“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春秋末期左丘明著的《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表明了炎帝与火、炎帝与南方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古代,我国南方一度是中原文化的边缘地带,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的地方,但随着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的发展,在炎帝所处的南方,发掘出大量的上古时期的文化遗址,使南方的史前原貌渐趋清晰,其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闪耀着神农炎帝时代的文明光辉。
东汉王逸
春秋末期左丘明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
在我们广袤的神州大地,留有许多神农炎帝的历史遗迹和传说。他是神话传说中的远古人物,但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被神化了的、实实在在的历史巨人,享有崇高的地位。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的《竹书纪年》描述:炎帝牛头人身,身材高大。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大家就称他为炎帝。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古籍,透过众说纷纭的炎帝史迹,我们还会发现,执掌神农时代的帝王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个。如东汉时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史载神农时期先后有八代神农氏帝王(也有十七代之说),这些帝王他们存在于不同时期,有同地域或不同地域的,都是神农部落的帝王,继承了炎帝的王位,因而现在就存在有多个炎帝故里的说法,而首创《连山易》的帝王才是神农炎帝。
东汉皇甫谧(215年-282年)
大量的文献古籍记载,神农炎帝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如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载:“南方火也,其帝炎帝”;东汉蔡邕所著的《独断》也载:“东方之神,其帝太昊,其神勾芒。南方之神,其帝神农,其神祝融”;元朝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载:炎帝“生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以火德王,为赤精之君”;西汉伏生撰的《尚书大传》载:“南方之极,自北户南至炎风之野,帝炎帝、神祝融司之”;东汉时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又载“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西汉班固等著的《白虎通·五行》载:“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帝炎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西汉班昭、马续补写的《汉书·魏相传》载:“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南宋时期朱熹著的《楚辞集注》载:“南方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典籍《墨子》、《列子》中记载:“楚之南有炎人国”;战国时期墨子著的《墨子·节葬》也有记载:“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列子·汤问》也有:“楚之南有炎人国”等等。这些文献古籍中的“炎人国”“南方”“楚之南”“南方之极”等等史料,向我们传达了神农炎帝生活栖息地信息,载明了神农炎帝生活在炎热的南方。
西汉淮南王刘安
诸多文献古籍还有更明确记载,神农炎帝生活栖息地在湖南的黔中地区,他生前住在南方,死后葬在湖南的长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南方楚地人。如东汉时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载“(炎帝)以火承木,住于南方,……葬长沙”;南宋罗泌所著的《路史》记载:“太昊宅东,少昊宅西,炎帝居南,颛帝居北,予尝证之矣。其神祝融,此实可南方者,是故炎帝墓茶乡,而祝融墓于衡山”。这里的墓“茶乡”、墓“衡山”都在湖南;清朝王万澍撰《衡湘稽古》:“衡山为炎帝游息之所,帝自称曰朱,有朱陵洞,死葬长沙”;战国时屈原《楚辞·远游》诗云:“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诗中的“南疑”就是湖南九嶷山。此诗是屈原在湖南怀化溆浦流放时的诗作,怀化与九嶷山相距不远,同属于楚国的南方,诗句直接点明这一带就是炎帝的栖息之地;东晋著名的史学家习凿齿的《伏韬集》也有载:“神农生于黔中。”“黔中”一词在《辞海》有云:“黔中,郡名。战国时楚置,后入秦。秦代治所在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西汉改名武陵”。其古黔中主要是在今湖南怀化会同的连山为中心的沅江上游地区。
战国时屈原
东晋著名的史学家习凿齿
会同的连山它位于雪峰山的南端,渠水自南绕北汇入沅水,是一个有“物种天堂”之称的河谷盆地,盆地内有火神坡,还有八座古庙组成“连山卦图”,它与炎帝首创《连山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时姬昌著的《周礼》有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东汉时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也载:“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伸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谓之《周易》”,其《艺文·易》也有“夏人因炎帝曰连山。《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的记载。由于神农炎帝出生于连山,就有了炎帝连山氏的称谓,也就有了炎帝连山氏创的《易》叫做《连山易》。
图为怀化会同连山盆地
神农炎帝出生的连山是一个文化积淀厚重而神秘的地方。在有金山、大巫山西南的常羊山下,有重山一座。重山上有一块连山石,酷似甲骨文的“山”字,山上山下因上下两山相连,成为盆地内特有自然标志“连山石”。重山下有一洞叫做神农洞,洞外左右有两尊貌似青龙和白虎巨石镇守,洞前青山环拱,阡陌纵横,良田千亩,九井相连。这些史料中都有记载,如西汉末的《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山),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赐水西迳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列山也,是神农所生处。水北有九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一云厉乡故赖国也”;战国至汉初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有偏句,常羊之山”。这些文献史籍记载的“大巫山”“有金山”“常羊山”“重山”和“九井”等,不仅向世人传递了炎帝出生地的重要信息,也向我们提供了南方作为中国文化发源地的重要依据,为我们探寻炎帝故里在连山的神秘文化,誉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郦道元,约470年-527年,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 地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三湘四水”的古文明
湖南有三湘四水之称,其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湖南却是一个“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的落后地方,是一块“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的荆蛮之地。然而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江四水境内灵动,蜿蜒洞庭,处处闪耀着中华上古文明的曙光。
图为有三湘四水之称的湖南
在中国文化史上,湖南一直是上古时期祝融、舜帝长眠之地,一直是神农炎帝的故墓陵园,是世世代代华夏子民祭祀祷告的圣地。《山海经》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九嶷在永州,舜帝长眠于湖南;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有载:“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容。芙容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祝融也长眠于湖南衡山;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也有:“帝崩长沙之茶乡”;宋罗泌著的《路史》云:“帝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茶陵即炎陵,炎帝神农长眠于湖南炎陵县。湖南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
图为湖南舜帝陵
图为湖南株洲炎帝陵
纵观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三湘四水承载的上古文明的内函十分深沉而厚重 。在这块土地上,新石器遗址遍布,上古时代的文物发掘层出不穷。据湖南省博物馆1988年统计,湖南全省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9 00多处。上古时期就出现了相当成熟的农业技术、神农部落的城址聚落,出现了领袖、祭司等社会阶层。数以万计磨制的石器和精美的陶器、玉器、编织物和绘画等工艺品出土,再现中华上古文明的渊源和湘楚地区的繁荣。
距今10000年前,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陶片、水稻种。玉蟾岩遗址是中国迄今所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址,它上延了余姚河姆渡出土大量距今7000年的炭化稻谷,成为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圣地”。
距今8000至10000年,湖南有澧县彭头山和八十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上筑起了城垣,其外开凿了护城河,面积达10万平方米。它是迄今已知我国最早的城址之一,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最早之城”坐标。而且在这里发现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农耕稻作实物遗存;澧县八十增遗址,不仅发现了超过全国已发现数量总和的稻粒和大米实物,同时还发现环绕聚落的围墙、挡水坝,以及大量的墓葬和以杆栏式建筑为主的居住房址。。
距今约6500至8000年,湖南有石门县皂市遗址、澧县荷花台遗址、南县的涂家台遗址、安化县小淹新石器文化遗址、澧县梦溪三元宫遗址和城头山遗址、安乡县汤家岗遗址和划城岗遗址、长沙市南托大塘遗址、沪溪县浦市镇遗址、麻阳县火车站遗址、洪江市高庙遗址、辰溪县征溪口遗址和中方县高坎垅遗址等。
距今5000至6500年,湖南有澧县宋家台遗址、梦溪三元宫遗址、杉龙岗遗址、湘乡县岱子坪遗址、长沙腰塘遗址、怀化高坎垅遗址、永兴县和安仁县及桂东县新石器遗址、怀化高庙遗址、邵阳武冈市四季岩遗址和汉寿县马栏嘴遗址等。
距今4200至5000年,湖南有安乡县划城岗遗址、华容县车轱山遗址晚期遗存、澧县42处遗存、湘乡岱子坪遗址二、三期、长沙市团里山6处遗存、浏阳平江樟树潭遗址、岳阳平江市献冲舵上坪遗址、益阳鹿角山遗址、石湖遗址及新兴遗址、靖州斗篷坡遗址、通道县大荒坡遗址、麻阳县步云坪遗址和马路叉遗址、辰溪县上溪湾遗址、沅陵县青龙包遗址、安仁县南坪何古山遗址及安平司遗址、彭家岭遗址、隆回县高坪遗址、下坪上院遗址、侯田樟树崂遗址、武冈市万家塘上头园遗址、城步上朝园遗址、新宁县白面寨遗址、邵阳县水西遗址及双江口遗址和牛马司遗址等等。
在中华大地,最早的农耕文化是稻作文化,最早的神农氏族是稻作民族。从中国迄今所发现稻作文化看,在上古文明的历史“座标图”的“纵座标”上,首先是湖南道县玉蟾岩14500年的人工栽培稻,然后有10000年前的广东英德的牛栏山、广西桂林的甑皮岩、江西的仙人洞与吊桶环、浙江浦江县的上山,然后有9000年至8000年的洞庭湖南北的彭头山稻作文化群,然后有约8000年河南贾湖的稻作文化,然后有约7800-7400年湖南高庙的稻作文化,然后有然后有约7000年陕西汉水流域李家村的稻作文化,然后有约7000年浙江古湘湖的跨湖桥,然后有69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的稻作文化,然后有约6800年湖南的城头山古城,然后有约6500年湖南茶陵独岭坳遗址。
神农炎帝出生的地方,他的周边必然是一个有着上古文明积淀厚重的地方。湘楚大地发掘的考古遗址不胜枚举,如众星拱月反映了神农部落和炎帝活动区域悠久历史,不仅展示了三湘四水灿烂史前文化,同时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丰富内涵,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于我们清晰认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于我们清晰了解炎帝时期的生活方式、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图为玉蟾岩遗址复原的釜形陶器
图为玉蟾岩遗址发现炭化稻谷
图为城头山遗址全景
图为汤家岗遗址白陶盘圈足底
图为梦溪三元宫遗址
图为华容县车轱山遗址晚期遗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鼎
怀化“五溪”的古文明
雪峰耸翠,沅水扬清。怀化古称五溪,它位于湖南省西南。境内,雪峰山脉东南弧形盘踞,武陵山脉西北横亘绵延,峰峦叠翠,云雾缭绕;中间丘岗起伏,巫水、渠水、酉水、㵲水、辰水等五溪穿越千山万壑,蜿蜒其间,汇入沅水。境内山光水色,风景如画,分外迷人。春秋时,怀化属楚巫中地;战国时,属楚黔中郡地; 秦朝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黔中郡 ,开始了国家的行政治理。五溪地区是一个古老而神秘、文化灿烂、民风淳朴的地方,是侗、苗、瑶、水、土等少数民族的世居之地。
五溪文化曾很长一段时间湮没在“蛮荒”的浪语中。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南北文化的碰撞,“焚书坑儒”的扫荡,五溪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尘封。世人对五溪文明知之甚少,有所耳闻也不过是这里的“放蛊”、“赶尸”、“神州符”等神秘巫傩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五溪是“野蛮、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这里的土著居民祖祖辈辈被称为“五溪蛮”。失落的五溪,染尽了岁月的苍桑。
图为怀化沅陵县秦始皇焚书坑儒二酉藏书洞
了解怀化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怀化,拥有大量的古代文明遗址,它的历史,其实远远超越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 尤其是怀化上古文明的历史,更是让人瞩目。
这里的古遗迹遍布各地。境内的古墓、古寺、古楼、古桥、古塔、古井、古村落,无论数量,还是特色和多样性,都是全国罕见的。境内一直保存着许多中华上古文明的坐标:有被誉为远古时期尧舜禅让的华夏文明坐标——辰溪的善卷祠和善卷墓遗存;有展现远古帝喾时期的文明坐标——沅陵的盘瓠庙、盘瓠洞和辛女庵遗存,还有麻阳的18座盘瓠古庙遗存,正如《史记正义》里的《苏秦传》所载:“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盘瓠之后也”;有展现上古时期方国坐标——新晃的“夜郎”老城遗存、通道的夜郎国王遗存;有展现夏禹治水时期的文明坐标——溆浦的的禹王碑遗存;有展现神农时期的文明坐标——会同的盘古庙、药王洞、神农洞等遗存。这些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历史沉积,沁透着远古的傩巫文化、农耕文化、盘瓠文化、夜郎文化,向我们诉说了上古时期怀化五溪历史演化,揭示了五溪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史前的灿烂辉煌。
图为怀化麻阳的盘瓠大王殿
图为怀化新晃的古乐城
怀化一系列考古起步很晚,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截至2008年底,短短二十年时间,五溪地区竟然发现旧石器遗址已达158处,新石器遗址达70多处。
1987年,新晃县大桥溪出土5至10万年了第一批旧石器,填补了湖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从此,怀化五溪古文明的神秘面纱才被渐次揭开,当年大桥溪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继后又在靖州、芷江、中方、洪江、会同、通道、溆浦、辰溪、麻阳、沅陵等地发现旧石器地点百余处,如新晃兴隆乡胜利村遗址、中方荆坪遗址、芷江蟒塘溪遗址、洪江黔城清水江遗址、会同坛子墙遗址等,特别是靖州渠水流域二研石发现的旧石器距今20万年。
图为怀化会同连山的坛子墙遗址发现
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更是令人震撼!在五溪两岸不同地点,新石器时代遗址像雨后的春笋涌现在世人面前。2005年,高庙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高庙遗址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21年入围“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项目名单。但高庙遗址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批具有与高庙遗址文化特征和所处的年代相近的遗址,几乎襄括了整个沅江中上游地区,如征溪口遗址、柿溪口遗址、潭坎大地遗址、螺壳坪遗址、高坎垅遗址、斗篷坡遗址等。这些在怀化五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早已存在但以前并未被充分认识到的上古文明。
洪江高庙遗址是一处距今78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位于安江镇东北角的岔头乡岩里村,它与当今神农袁隆平院士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安江农校纪念园隔江相望、相映生辉。这里从古至今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是怀化五溪史前文化遗址的代表。高庙遗址出土的文物展现出古人杰出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加工能力,被誉为中国史前艺术的殿堂,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高庙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考古遗址。它继承了怀化五溪旧石器时代中晚期“㵲水文化类群”传统,其晚期延续到松溪口文化和高庙上层遗存。它拥有近3000年的丰富文化堆积,建立起了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框架。高庙文化陶器上八角星图案的构图和寓意与安乡汤家岗遗址白陶(高庙文化晚期)和安徽凌家滩遗址(5500至5300年前)玉版上的八角星图像一脉相承,被认为是中国上古太阳历的发明者。其文化因素从沅水山地起源,向外传播、扩散,影响到淮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对我国史前及后世精神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价值。
图为怀化洪江的高庙玉器
图为怀化洪江的高庙白陶制品
季羡林和温家宝总理
过去我们写的《通史》,最早是从发现甲骨文开始只写到商代,我们的文明史只有3700年。由于考古工作的飞跃进步,夏代的存在已经完全确定下来,我们的文明史提前到4700年,加上神农炎帝时代300年,我们正好是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四大文明古国中,较之古埃及5500年、古巴比伦6000年,甚至较之印度5000年文明史,也是瞠乎后矣。而然,五溪地区的神秘,令人难以想象,居然沉淀着7800年的人类文明历史!
高庙遗址为代表的高庙文化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到七千多年以前,它是中华文明的里程碑!难怪当今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北京大学副校长、国学家、史学家季羡林在谈到《中国通史》时说:“历史研究,责在求真,决不容许歪曲历史事实,削足适履。至于中国文化发源地的广袤问题,过去一般的意见是在黄河流域。现在考古发掘工作告诉我们, 不管怎样,长江流城也是中国文化发源地之一。因此,我主张,中国通史必须重写。”
怀化,有一个华夏人文始祖神农炎帝的故里。
怀化,是一个怀抱天下,化育万物的物种天堂。
怀化,是一个怀景、怀和、怀乡的神秘地方。
附词三首
沁园春•连山
雪峰南来,渠水北去,帝里安澜。探重山胜境,情飘万载;洞天福地,史贯千篇。九井常阳,龙盘虎踞,八庙珠环映绿原。夕阳下,看河山锦绣,余韵悠然。
欣期杜弊清源,喜炎帝故居蜚赤寰。望乡村生色,画如春满;园区溢彩,业似花繁。十里芳园,车来人往,四海朝宗不等闲。凭栏处,见康庄大道,雀跃民欢。
连山盆地卫星图
水调歌头(元会曲)•神农洞
谁生龙虎洞,谁座傩巫磐。八隅珠庙,易出尘壤发连山。几度沧桑沦逸。几洗文明积淀。风雨数千年。峦峰追环涌,渠水溯回渊。
旧墟废,帝里乱,故垒湮。焚坑浩劫,多少梦断背心酸。高庙空前韬秘,凿齿黔中正本,天下共清源。华夏同元祖,斯域释疑团。
沁园春·金龙山
昌意金龙,德配乾符,威镇峰高。览封峦碧塔,千年映日;倚天峭岭,万里翻涛。云壑收霏,林霞敛色,虎啸龙腾势横霄。凌苍莽,叹周天造化,禹域丰饶。
南蛮烟雨飘遥,焚坑厄,文明自此夭。叹史前典籍,洞藏书遗;黔中炎帝,凿齿笺昭。高庙开封,七千余载,撼世山河青史标。天下一,看连山正本,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