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班班本故事
课程起源
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身高也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一次讨论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与谁比谁高产生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关于身高这个问题,孩子们都参与了进来,大家讨论开了…… 在讨论中,发现大家的兴趣点在于“我有多高”,“谁最高”,“要怎样做才能长高”等,于是,根据孩子们的疑问及兴趣,开展了本次的班本课程——身高的秘密。
“我现在有多高”
孩子们都好奇自己究竟有多高,孩子们在教室、户外…找一找有哪些物品可以测量出身高。
小朋友们找到了可以测量的工具,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作,相互测量身高。
孩子们都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和自己感兴趣的同伴的身高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征。
教师思考:
1.测量过程中,幼儿自主尝试、探究,将数学概念具体化、生动化,从而习得正确的测量经验。
2.从不同材料的选择到测量方式的改变,可以看出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对身高、长度的认识。
幼儿收获:
1.幼儿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尝试正确的方法测量身高。
2.在探索测量身高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比比谁最高”
在测量身高后,孩子们开始关注自己和同伴身高的高矮差距,追随孩子们测量概念发展得轨迹,知道孩子们现阶段正是“数量的比较”发展得阶段,引导幼儿根据数据差异进行比较,从而感知测量带给我们身高的变化。
班级里比一比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互相测量、记录、比较数据。
幼儿园里比一比
身体比一比
教师思考:
1.在比较测量过程中,幼儿进行猜测、比较通过实际感受,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挥了形象思维。
2.幼儿初步尝试数与数之间的比较、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收获:
1.通过测量,知道自己在长高,感知数字与身高的关系。
2.学习进行数与数的比较,形成比较的概念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身高不一样?”
关于身高的不同,看看孩子们是如何进行猜测验证的:“可能是因为我每天吃的都很多”“我妈妈说了好好睡觉可以长高。”
小朋友们带着疑问,开始了自己的调查……关于身高的调查
教师思考:
1.教师寻求家园配合,给孩子提供身高大调查主题调查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探索身高,助推游戏的发展。
2.通过幼儿相互讨论,了解原来长高和运动的方式、睡觉的时间、饮食的种类及遗传等因素都有关系。
幼儿收获:
1.孩子们通过认识膳食宝塔,并分组了解不同层每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2.在探索影响身高的因素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对身体有益的生活方式、习惯。
“高个子好还是矮个子好?”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孩子们对于个子高和个子矮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想法。
于是,我们在班级展开了一场关于“高个子”、“矮个子”的辩论赛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孩子们的想法
个子的优势:
1.个子上车更容易,高个子上车需要弯腰困难。
2.高个子能够帮助他人够高处的东西。
3.高个子更容易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
4.低个子在高个子后面站起来,高个子可以看得到远处,低个子被挡住就很难看得到。
5.高个子可以够到高的处的零食、苹果树,低个子很难够到高处的零食。
矮个子优势:
1.过矮小的门洞,低个子容易钻过去,高个子很难进来。
2.矮个子更容易躲藏。
3.矮个子能够很快打开水杯架的门,高个子需要弯腰。
4.矮个子可以进很低的门帮高个子拿东西出来。
5.沙包扔到细缝里面,矮个子很容易钻进去拿出来。
6.高个子端稀饭的时候看不到地面,容易洒,矮个子很容易看到地面不容易洒。
不管矮个子还是高个子每个人都有自己了不起的闪光点我们要认可接纳欣赏自己和他人
我的长高计划
孩子们知道了长高的三个必要条件: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于是,我们决定制作自己的长高计划表。
教师思考:
1.营养用餐、调整作息、增强运动…孩子们在一系列探究中找到了让自己长高的秘密,并为自己量身定做了“长高计划”,期待孩子们在实践和验证中获得更多关于长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幼儿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意识。
幼儿收获:
1.能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记录身高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感受自己身高的变化。
2.幼儿通过制定简单的计划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饮食习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孩子们从探索各种测量方式到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长高,将活动拓展到了健康领域,并为自己制订了长高计划:不挑食、早睡早起、坚持运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孩子们通过探索身高的秘密,学习了测量的方法,探寻了自己长高的奥秘,最后发现原来一直在升级的还有我们的身高。当然,身高的秘密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孩子们的学习也在不断的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