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是每年冬天来临之际,人们庆祝温暖和关怀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穿上厚厚的衣物,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温暖和爱。
寒衣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那个时候,冬天寒冷且漫长,人们常常感到困扰和孤独。为了互相关心和庆祝生命的温暖,人们决定在冬至这一天举办一个特殊的节日,寒衣节诞生了。
寒衣节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方式。首先,人们会穿上自己最温暖的衣物,以此表达对冬天的尊重和感激。无论是厚厚的羽绒服、毛绒绒的帽子还是柔软的围巾,每个人都想要通过穿上最舒适的衣物来迎接寒冷的冬天。
其次,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有的人会组织暖心义卖活动,将收入用于购买冬季物资,帮助那些需要温暖的人们。同时,还有人会举办热汤派发活动,为过冬的人们提供一碗温暖的汤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此外,寒衣节还是一个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刻。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美食,分享快乐,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时刻,人们借此机会加深彼此之间的情谊,传递温暖和爱。
在寒衣节的背后,还有一种特殊的精神,那就是关心他人和分享温暖。这个节日教会了我们如何关爱他人,并帮助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天。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体会到了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社会的力量。
寒衣节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节日庆祝。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传递温暖和爱。无论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同样的关怀和热情对待他人,创造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
在未来的寒衣节里,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进,为每个人带来温暖和关怀。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让我们用行动诠释着寒衣节的意义,让这个节日成为关爱与分享的象征。
愿寒衣节的到来,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温暖,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寒衣节,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被世人遗忘,却又温暖的日子。
今日寒衣节,冬已至,天已凉,请君莫忘添衣裳,愿君安好且心暖。
寒衣节,一份牵挂,一声想念。祈愿亲人在他方世界,无有病痛、身心安宁!遥寄思念,祈求平安!
寒来无处寄寒衣 唐方干 《君不来》
月明人自捣寒衣 唐冯延巳 《酒泉子·深院空帏》
周朝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北宋
寒衣节-烧纸
北宋时期,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视,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一这天烧献故人。
南宋
南宋时期,民间开始兴起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至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明代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京城寒衣节的情况作了较详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送寒衣也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并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时侯还有一定的规矩: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而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清代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说:“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但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却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一以前人们就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即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然后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
朱元璋“授衣”传说
漫画-朱元璋授衣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喜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2]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2]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商人促销伎俩
古时候没有纸,字刻在竹板上,很不方便。传说,有个叫蔡伦的人,发明了纸。人们争着买纸写字,他的生意做得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看上了这项利,就让丈夫蔡莫去找蔡伦学造纸。那时,蔡伦给官府造纸。蔡莫去的时候,妻子一再交代说:“少学几天赶紧回来,能早日赚钱。”蔡莫去到蔡伦那里,学了三个月就回来开起了纸坊。仨月能学出来个啥真本事?所以他们造出来的纸太粗糙,卖不出去,堆得满屋子都是。两口子望着纸捆,非常发愁。
寄夫
唐·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寒衣节到来,倍感思念已故的亲人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江行见鸬鹚
初唐 · 宋之问
江畔鸬鹚鸟,迎霜处处飞。
北看疑是雁,南客更思归。
岭上行人绝,关中音信稀。
故园今夜里,应为捣寒衣。
赠内子
唐 · 白居易
白发长兴叹,青娥亦伴愁。
寒衣补灯下,小女戏床头。
闇澹屏帏故,凄凉枕席秋。
贫中有等级,犹胜嫁黔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