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魅力非遗

清韵悠然
创建于2023-11-12
阅读 81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阴阳鼓”起源于清末的义和团运动,是由一种祭奠仪式演变而来的,至今已传承一百多年,深受民众的喜爱。阴阳鼓即腹前腰后各一鼓,腹前鼓为“阳”,腰后鼓为“阴”,表演者舞动两手的鼓棒,用各种不同的动作有节奏地敲打。

  高新区实验学校是山东省非遗传承项目“阴阳鼓”的传承学校,是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历来非常重视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对该项目的保护力度,每两年进行一次整改,对学员进行调整,对服装道具进行增补、修改。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阴阳鼓。

  “河北小学在并入高新区实验学校之前,就已经发展了近20年的阴阳鼓。”最初的传承是在原来河北小学阴阳鼓队的基础上,重新组建阴阳鼓表演队。以原学员为骨干,吸收新学员。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树奎老师入校进行传承,利用每周的社团时间组织学生了解、学习练习“阴阳鼓”,以达到阴阳鼓民族舞蹈在文化内涵和表演形式上的统一。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后,社团已培育出5名传承教师及200余名“阴阳鼓”小传承人。为进一步让实验师生更好地感受阴阳鼓文化魅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师生们的风采,学生发展中心要求班主任副班主任师生都要会做,做到真正的阴阳鼓项目传承。小学部音乐组老师利用放学时间对所有的正副班主任进行阴阳鼓舞蹈动作的再学习提升,保证大课间做操时,老师们都能跟上指导。

  前两年阴阳鼓学习表现好的学员再选为传承员,传承给新学员,替补已毕业的老学员,建立一支不少于60人的高水平的表演团队,利用固定时间进行训练,以达到“阴阳鼓”表演刚劲有力,威猛阳刚,粗犷豪爽,热烈奔放的要求。传承老师在边传授边实践的过程中,编写了“阴阳鼓”校本课程,供学生传承使用。通过出教材、组社团等方式进一步保护“阴阳鼓”非遗项目。经过努力2013年阴阳鼓项目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3月,实验学校的阴阳鼓舞蹈《打鼓好少年》入选山东省“传承的力量”榜单。

  “现在我们学校创新模式,把大课间和阴阳鼓结合,让学生在大课间跳。”2021级学生是年龄最小传承阴阳鼓舞蹈的,她们于二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学跳,刚开始学生的动作不娴熟有些别扭,传承老师、“小传承员”不厌其烦一遍一遍教给她们。为了动作的标准规范,录制阴阳鼓舞蹈视频,让学弟学妹跟着视频练习。各班主任、副班主任跟上指导纠正动作。整个表演学习过程,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师生们都沉浸在传统文化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两个月,“阴阳鼓舞蹈”参与了“六一”展演活动。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校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保存和传承传播。

  现在小学部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全部都会“阴阳鼓”,而这近800名学生主要是由传承教师和社团的小成员手把手教的,实现“大带小”的教育态势。阴阳鼓舞蹈是实验学校非遗文化课程的一颗明珠,每到快乐大课间,伴随着高亢雄壮、铿锵有力的《好汉歌》,小学部三年级近800名学生雄姿英发、齐舞花棍、敲响鼓面,淋漓尽致地展现着阴阳鼓的雄壮豪迈之势、刚柔并济之美。

  今后,实验学校将不断探索非遗项目与体育的融合,让非遗项目“阴阳鼓”课程化,使之成为实验学校快乐大课间体育运动的闪光点,定期展演让这项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生机,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 81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